目录
历史渊源
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乡民常用当地的山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说唱故事以自娱。这种叙事山歌叫做“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滩簧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随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采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被称作“花鼓滩簧”。滩簧戏多在农村中活动,节目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中的两个角色,被称为“对子戏”。另外,在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半职业、职业滩簧艺人,以及女职业艺人。为了传承和发扬这种表演艺术形式,少数艺人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到光绪年间,滩簧艺人逐渐形成了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等不同的团体。
清末时,一些乡村知识分子加入了滩簧队伍,随着戏剧情节的复杂化,角色行当数量也从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随着辛亥革命的进行,滩簧逐步演变为同台演出的同场戏。1914年,滩簧艺人来到上海并开始演出,逐渐发展成为多达几十个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进而正式上演舞台剧。同时,行当也进一步细分。
1921年,常帮和锡帮合并,改称为“常锡文戏”,开始演出连台本戏和公案戏。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或解散。在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普遍开展起来,锡剧流行区域也相继建立了戏改组织。苏南行政公署将“常锡文戏”改称为“常锡剧”,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
1953年,江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根据“五·五”指示精神,对戏改工作做了全面检查,加强戏改力度。锡剧在之后的十年逐渐进入全盛时期。1955年5月,江苏省文化局发布通知,将“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然而,在1967年2月,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发布《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导致大多数锡剧集体所有制的剧团被砍、改、并,相继停止正常演出,大批锡剧工作者被下放或改行。到文革后期,部分锡剧团才开始逐渐恢复。
文化特征
锡剧是中国传统的吴侬软语地方戏曲之一,流行于江苏无锡一带。它具有以下的文化特征:
1、吴侬软语:锡剧采用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吴侬软语进行演唱,音调柔和、婉转动听,让人感觉如同轻柔的春风拂面般愉悦。
2、轻盈灵动的表演形式:锡剧以舞蹈表演为基础,加入歌唱和说唱,形成了一种轻盈灵动、细腻绸缪的表演形式。演员们通过轻巧的动作和流畅的旋律,将情感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
3、开放、接纳的文化氛围:锡剧历史悠久,吸收了各种民间文艺的精华,融合了不少外来文化,如京剧、豫剧等,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
4、生活化、亲切的主题:锡剧多数围绕着生活中的小事情展开,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矛盾,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展现人性美丽的代表作品。作品普遍具有朴素、真挚、亲切等特点。
5、传承和创新并重:锡剧不仅在传承中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和风韵,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例如,针对年轻观众的锡剧放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如现代音乐配合、光影艺术等,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综上所述,锡剧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开放、接纳的文化氛围,成为了江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传承保护
锡剧,是江苏锡州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它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锡剧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演艺市场的发展,锡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成立了大量的锡剧传承保护机构,包括锡剧研究会、锡剧协会、锡剧团等等。这些机构在推广锡剧、保护锡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断推陈出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锡剧队伍。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锡剧,各级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修缮剧场和剧目、举办各类锡剧活动等等。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锡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锡剧得以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锡剧得以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锡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始终贯穿其中,以期让这一形式独特、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社会影响
锡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源于江苏无锡地区。在其盛行的时期,锡剧声名远扬,深受大众欢迎,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锡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南方戏曲的形式和风格。通过锡剧的演出,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其次,锡剧不仅在江苏一带广受欢迎,在全国范围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锡剧演员和剧团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演出比赛,屡获殊荣,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戏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锡剧也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和改革,加入了许多现代戏剧元素,并且适应了现代观众的需求。这些努力推动了锡剧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锡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地区文化的瑰宝。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今天,锡剧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为江苏地区及全国的戏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