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概况
莆仙戏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源自唐代,流行于莆田、仙游等地区,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表演古朴优雅,唱腔丰富,深受木偶戏影响。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莆田市艺术研究所获得“莆仙戏”保护单位资格。
艺术形态
莆仙戏的声腔被称为“兴化腔”,它吸收了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要素,用方言演唱。演唱时传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风味。
早期的莆仙戏乐器非常简单,只有锣、鼓、笛等,其中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经过严格规定,其种类达到了300多种。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芦笛亦称头管,传承自古代筚篥,而梅花则称作唢呐,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在表演方面,莆仙戏具有许多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中包括具有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痕迹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
莆仙戏行当的分类沿袭南戏旧规,最初只有7个角色,即两生、两旦、靓妆、末、丑(俗称“七子班”)。清末增添了老旦一角,于是这就被称为“八仙子弟”。后来逐渐添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即“净”一角至今保留了宋代杂剧的称谓。旦角在莆仙戏中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上说,旦角指莆仙戏中的所有女性角色,包括正旦、贴旦、老旦等;狭义上说,旦角指正旦,即青衣和闺门旦,通常是剧中的主要角色。正旦通常扮演端庄典雅的正派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美与德的典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审视的眼光与价值观。
传承保护
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瑰宝。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多项措施:
一、修建莆仙戏博物馆,收藏、展示、保护和研究莆仙戏的文物、资料和演出用具,为人们提供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莆仙戏的途径。
二、对莆仙戏的传承者进行培训,传授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将艺术技能代代相传。同时,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集中优秀人才编创精品剧目。
三、建立“莆仙戏剧团”,承接和展示莆仙戏作品,推广和传承莆仙戏的艺术形式和内涵,保持其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
四、政府部门加强经费支持和管理,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加强莆仙戏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五、传承保护莆仙戏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莆仙戏,从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直播演出、网络平台等方式,推广莆仙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和参与。
综上所述,莆仙戏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福建省传统文化艺术,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和民间群众共同努力,加强传承和保护,使其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社会影响
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莆仙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莆仙戏是莆田乃至福建地区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特点是动作生动、唱腔响亮、表演热烈,在演出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莆田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民间故事,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其次,莆仙戏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演出比赛,屡获殊荣。其中,莆仙戏曾多次代表福建参加“全国戏曲评比展演”,并在此届展演中获得金奖。
此外,莆仙戏与其他剧种相比,更加注重艺术创新和发展。近年来,莆仙戏已经加入了现代戏剧、舞蹈甚至流行音乐等元素,创造出不少新的演出作品,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年轻人的青睐。
总之,莆仙戏作为福建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种娱乐和文化交流的方式,更是推动了福建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