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柳琴戏

概述

柳琴戏柳琴戏

柳琴戏是山东省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因使用柳叶琴伴奏而得名“柳琴书”,最早出现在清末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命名为柳琴戏。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其源头可追溯至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结合当地柳子戏的特色演唱发展而来。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被称为“拉魂腔”。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63,并受到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和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的保护。

历史渊源

柳琴戏是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大约距今已有两百年左右。其起源和发源地有四种主要说法:山东临沂说、山东滕县武氏兄弟说、山东滕县东郭镇苏楼村苏家班说以及苏北的海州说。其中,最具有证据支持的是山东滕县东郭镇苏楼村苏家班说。在它的成熟期,柳琴戏艺术已经进入城市并逐渐走向繁荣。在清末咸丰至光绪年间,柳琴戏就被流浪游食的艺人们带到了流布区域的各地,完成了它的流布区域的拓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的不同,柳琴戏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正式将其命名为柳琴戏。

文化特征

柳琴戏音乐唱腔基于花鼓、肘鼓子、四句腔、溜山腔和锣鼓冲子等说唱艺术发展而来。全部唱腔由基本腔、色彩腔和民歌小调三部分组成。基本腔是柳琴戏唱腔的主体,由上句腔、下句腔和“拉腔”较为自由地组合而成。色彩腔分男腔和女腔,较短小,一般处于基本腔的开头和结尾或插嵌其间,用于调剂基本腔的节奏变化或作为基本腔板式变化的过渡。柳琴戏唱腔以基本腔为主干和基础,以色彩腔为装饰。唱词格式有“娃子”、“羊子”和“狗撵狗”等三种常见的格式。柳琴戏的脚色有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和奸白脸等行当。身段特技有“凤凰展翅”、“踩席头”、“蹉四步”、“门腋窝”、“压花场”、“顶碗”、“提灯影”和“鸭子扭”等。

传承价值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而柳琴戏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作为优秀地方戏曲代表,柳琴戏承载着社会发展的烙印,并且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地方戏曲史层面,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依据。柳琴戏的唱腔演变过程独特,最早借鉴对花鼓调的模仿与演绎方式,传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板腔体,这一唱腔的演变过程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柳琴戏表演风格粗犷、热烈、朴实健康,尤其是生活小戏,这种特点尤为突出。唱腔婉转悠扬、动人心弦,而且包含诸多古声古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50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