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雷剧

历史渊源

雷剧雷剧

雷剧是源于广东省雷州市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当地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是本地劳动人民以当地方言自我歌唱、抒情、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形式表达生活中的感悟和故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吸纳其他剧种艺术营养,如粤剧、潮剧等,雷剧创立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早期,雷州歌是民间歌手在舞台上即兴对唱,群众喜闻乐见。清顺治年间,当地政府兴建了馆专供歌手宿泊。之后,一些著名歌手成为了专业艺人,雷剧开始组合成立唱班,其中女歌手加入后群众则称之为“娘歌班”。这些娘歌班的歌文内容大都是劝世歌,如《劝世戒烟》、《劝世戒赌》等。随着时间推移,艺人们为了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开始虚构情节并分配角色上场演唱,这就成为了戏剧的雏形。

据传,清雍正年间,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村改为“赛歌台”,进行赛歌活动。自此,雷州歌登上了舞台(乡里人也称之为踏楼板)。后来,由民间歌手自由组合,逐渐形成了雷歌班,并因女子的参加而被称为“姑娘歌”。一些姑娘歌还具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断机教子》就是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所写的。不久,姑娘歌的劝世歌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歌(歌班仔)。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文化部门采取了措施扶植雷州剧的发展,支持艺人成立专业剧团,培养雷剧人才,鼓励唱腔改革和剧目创作等。这些努力的结果,使得雷州歌发展成了具有高台和雷讴两大腔系的戏曲声腔,并建立了板式变化结合曲牌连缀的唱腔结构。此外,雷剧还创造了主奏乐器雷胡。

1964年后,雷州歌正式改称为“雷剧”。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受到各方面的好评。一些演员,如李莲珠、林奋、黄华文等,备受观众欢迎。

20世纪80年代,雷剧不断革新,特别是业余剧团向民间职业雷剧团的转变,受到国家文化部的重视。但是,在“文革”中,雷剧遭到了破坏和中断。打倒“四人帮”后,雷剧加紧了改革步伐,飞跃性地发展和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雷剧已经成为一个拥有800多万观众的地方剧种。它充满朝气和活力,显得更有生机。现在,湛江实验雷剧团、海康县雷剧团和徐闻县雷剧团等专业雷剧团每年演出近200场,100多个民间职业雷剧团则平均每年演出5000多场。每场演出都有几千人至1万人观看。

文化特征

雷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做并重为特点,尤其注重唱腔的演唱。它的唱腔采用板腔体,同时也兼具曲牌体的戏曲声腔体制。根据不同的板式和演唱技巧,唱腔可以分为“雷讴”、“高台”和“混合”三大体系,其中又包括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和复板五种板式。

雷剧唱白主要使用雷州话,唱词分为传统和变格两类。传统唱词格律严谨,一般采用四三音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有的句首可加“歌垫”二至三字)。其中第一、二、四句押韵,第一句平仄皆可,第二句押阴平,第四句结束时也押阳平。而新编剧目则更多地采用变格的唱词方式,旨在增强唱词的表现力。在第三、四句之间加入若干句子形成“长句歌”,唱完后再续上第四句结束,这样的演唱方式称为变格唱腔。

传承保护

雷剧作为雷州文化艺术的代表,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地方民俗紧密相关。它所创作的大量戏剧作品和经典片段,是了解、掌握和研究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目前雷剧面临许多问题,如观众群体萎缩、剧团经营困难和艺人队伍年轻化程度不高等。年轻一代中喜欢雷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雷剧艺术的传承已岌岌可危,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金由英是雷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雷州市申报。雷州市利用省规范文化保护项目资金,投资近1000万元,将已经成为危房的人民会堂改建成雷州市雷剧院,高标准地打造雷剧传承基地,使其成为繁荣和发展雷剧文化的中心枢纽。同时,2019年11月,雷州市名城雷剧演出有限公司获得“雷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为雷剧的保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措施。

社会影响

雷剧作为广东省雷州市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当地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文化传承:雷剧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艺术交流:雷剧的表演形式别具一格,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艺术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前来交流探讨,促进了当地文化艺术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

3.旅游经济:雷州市因雷剧而闻名遐迩,成为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目的地之一,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4.社会和谐:雷剧在当地的生产生活和地方民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凝聚当地民众感情的纽带,有助于推动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稳定。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54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