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和流派
据考证,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元朝之时开始形成并渐趋成熟。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元朝至清朝初期,中华民国至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时期。
蒙古族长调民歌一开始是供歌咏诗人和宫廷艺人表演的士兵歌曲和泉流歌曲等,而后逐渐扩展到乡村和农牧区域,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清朝时期,蒙古族长调民歌进一步发展成为贺岁、迎春、搞笑、祭奠等多种场合的歌唱艺术,并吸收了满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中华民国时期,长调民歌得以在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中广泛流传,同时也推动了相应的创新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长调民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和宣传,成为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长调民歌不同流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调式、表达手法、音乐节奏、音域、歌词内容等方面。其中较为著名的流派有:马头琴伴奏长调、键盘伴奏长调、人声长调、萨满长调等。这些流派各有其特点和魅力,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音乐形式
1、曲调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采用八度音阶,并且有一些独特的声音处理方式,如颤音、滑音等。由于歌曲主要表现草原风景和生活,故曲调通常多为宽广、豪迈、激情和富于变化。
2、伴奏方式: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伴奏方式多采用马头琴、扬琴、二胡等弦乐器。同时,还可以伴以呼麦、吟唱、打击乐器等。伴奏既要与歌曲的曲调相衬,又要与歌曲的节奏配合,使整个演唱更具有感染力和动感。
3、歌词结构:蒙古族长调民歌通常由“车韵”、“缪韵”、“捻字”和“牵引”四部分构成。其中,“车韵”是歌曲的基调部分,它通过曲调把歌曲的基本情感表达出来;“缪韵”是歌词的主要部分,它通过歌词表达歌曲的情感和观念;“捻字”是对“缪韵”部分的修辞和演唱方式的附加;“牵引”是歌曲的结尾部分,通过音乐的起伏和返回使歌曲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4、演唱技巧: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独特而多样。其中包括颤音、滑音、吐词等声音技巧,以及呼麦、幻音、弹跳、飞翔等身体动作和舞蹈表现技巧。这些技巧都能使演唱更加生动活泼,让听众更好地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
文学意义
1、抒发情感和思想
蒙古族长调民歌通常表达一些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如对生命、爱情、故土、牲畜等方面的情感表达,对草原风光、自然与人相处的思考,以及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思想探索。一些经典的长调民歌,如《葫芦娃娃》、《爱情故事》、《敖包相会》等,都代表了蒙古族文学中的杰出作品。
2、独具韵律魅力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语言使用蒙古语,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一定的韵律魅力。其节奏感强烈,抑扬顿挫有致,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音乐表现来凸显歌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3、文学艺术特点鲜明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其在表现手法和形式特点上也非常鲜明。民歌常采用双声部合唱,有时还配以马头琴、爱民等乐器,营造出悠扬高亢的音乐氛围。其歌词内容富有想象力和艺术张力,语言形象生动、含蓄而深刻,使得长调民歌成为了蒙古族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4、文化价值传承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文学意义不仅在于一时的艺术表现,更在于其传承了丰富的蒙古族文化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体现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人际关系的呼吁、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等方面,为蒙古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保护与传承
首先,国家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多项政策和措施的支持。2006年,中国政府将蒙古族长调民歌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多项文件和规定相继出台,加强对蒙古族长调民歌实施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多家文化机构和团体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整理、编纂和宣传;同时,也有许多民间艺人和爱好者积极投身于长调民歌的传承工作中。
最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也需要新一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很多地方开设了长调民歌的培训班和展示活动,鼓励青少年和年轻人深入学习和传承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精髓。
综上所述,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国家、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付出,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