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源流
有关格萨(斯)尔的具体形成时间,学界存在多种观点,如“吐蕃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这些观点都有它们自己的依据,但局限性和片面性也很明显。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看法是降边嘉措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格萨(斯)尔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产生阶段,在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3-4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前。由于长期混战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对强大统一国家的期望促使人们寻求理想和想象,当这些理想和渴望与藏族已有的古老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融合之后,一部民族史诗的雏形就在“仲肯”的不断吟唱中逐渐形成。
其次是丰富发展阶段,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建都拉萨之后(公元7纪初叶至9世纪),格萨(斯)尔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逐步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各民族群众之中。吐蕃王朝时期成为藏族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格萨(斯)尔里描写的许多战争都是以这一时期真实发生的战争为原型创作的。这些事件成为了民间说唱艺人进行演绎的素材,随着吐蕃王朝军队的远征,格萨(斯)尔也传播到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区。
最后是成熟完善阶段,在吐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即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格萨(斯)尔得到广泛传播,并日益成熟和完善。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格萨(斯)尔的框架基本成型,并出现了一批手抄本。在这个时期,一方面红教派僧侣试图将其改造成为维护宗教地位的工具,上层统治阶级和贵族则掌握其权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此他们都大力提倡、推动格萨(斯)尔的传播。另一方面,几百年的动荡导致人民渴望出现伟大的领袖,结束混乱局面。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进了格萨(斯)尔的成熟与完善,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完善。同时,它还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在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广大地域内进行横向传播和发展。
文化特征
藏区的天灾人祸,妖魔鬼怪横行,使得黎民百姓惨遭荼毒。为了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请求白梵天王派遣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顿珠噶布发愿投胎人间到藏区扶助百姓、惩处妖魔。他在困苦中长大,依靠天赐的神力和众神的帮助,不断降妖伏魔,为民除害。在15 岁那年,他在参加赛马大会时一举夺魁,并娶珠牡为妻,正式取名为世界雄狮大王格萨尔洛布占堆。此后,格萨(斯)尔前往各地征战四方,相继征服了北地魔国、东北方的霍尔国、东南方的姜国和南方的门国,解救了众百姓。
格萨(斯)尔采用了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形成新的分部本并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大型史诗。其中,格萨(斯)尔的形象被塑造得鲜明生动,栩栩如生,其他形象也具有灵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史诗里采用散韵结合的形式,有散文叙述,也有唱词,语言丰富且贴切生动,运用大量比喻和凝炼的谚语。这些艺术特色使格萨(斯)尔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史诗之一,也体现了藏族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演唱方式
格萨(斯)尔史诗在中国藏区广为传诵,无论是正式的节庆还是非正式的场合,人们总会唱说格萨(斯)尔。说唱者中既有艺人、当地喇嘛,也有有学问的人。这些人背诵自《格萨尔王传》记载的内容,作为其说唱的依据。除了农区和牧区的民众,一些香客也会在长途跋涉中随身携带格萨(斯)尔唱本,歇脚时唱诵这部史诗。
格萨(斯)尔史诗不仅在举行仪式时被唱诵,而且成为了珠峰地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说,一些人会同时扮演各个角色,讲述其中的神话故事。总之,格萨(斯)尔史诗因其广泛传承和深深的文化魅力而备受人们喜爱。
传承保护
格萨(斯)尔是一部传承价值非常高的民族史诗,它是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口头史诗之一,承载着多民族的文化及其智慧。它不仅是多民族口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历代游吟歌手传承着这部史诗,通过吟唱和表演将其传承至今。史诗艺人在传承史诗的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承担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以及调节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史诗演唱不仅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广泛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藏、蒙等民族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格萨(斯)尔艺人群体开始萎缩,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格萨(斯)尔的受众群逐渐缩小,一些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不断出现。这说明史诗传统已经受到了消亡的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