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吴歌

历史源流

吴歌吴歌

吴歌是源于江苏东南部的一种文学形式,代代相袭、口口相传,主要在吴语方言地区下层人民之间流传。它是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韵文,是吴地汉族民歌民谣的总称。在历史上,吴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宋代时期,郭茂倩编集的《乐府诗集》中整理了民间吴歌,冯梦龙在明代以吴方言记录、辑录成《山歌》《挂枝儿》。清代,则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歌得到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其中,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挖掘,以及“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的编纂出版,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此外,《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等资料也对吴歌进行了搜集和研究。总之,吴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吴歌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

艺术特征

吴歌是一种民间口头演唱方式,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是采用口语化的演唱。徒歌是吴歌的一种,其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吴歌主要包括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类型。吴歌中还涉及到“命啸”、“昊声”、“游曲”“半折”、“六变”、“八解”六类音乐,其中后面三类是汉代以来就有的。此外,还有当地的民间祭祀乐歌“神弦曲”。在吴歌中,人们还使用了一种编曲手法,称之为“变”。

吴歌运用赋、比、兴等手法,进行渲染、铺陈,并且在造词、造句方面朴素而丰富,句式灵活多变,字数不受限制。除短句外,也较多地使用长句,以强化感情色彩。吴歌的曲调柔和流畅,委婉起伏,高亢舒缓,犹如行云流水,优美动听。总之,吴歌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民族的灵魂和独特魅力。

演唱方式

吴歌是一种源于江苏东南部的文学形式,代代相袭、口口相传,并主要在吴语方言地区下层人民之间流传。它是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韵文,也是吴地汉族民歌民谣的总称。演唱者以叙述故事内容为主,用一种基本调子根据歌词句式的长短进行变化,但四句的落音不变。从演唱者本身来说,一种基本曲调反复变化演唱便于记忆与流传,同时也符合听众的审美习惯。

吴歌包括“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其中长篇叙事歌通常采用“长篇叙事吴歌”形式,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称之为“响山歌”或“落秧歌”,又叫作“喊山歌”。而短歌则包括俗称“四句头山歌”的短小山歌,如“莳秧歌”、“耥稻歌”、“牵砻歌”、“摇船歌”、“锄草歌”、“放牧歌”等,以及在休息、喜庆、娱乐等场合演唱的“时调小曲”,以及一部分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号子。吴歌是一种无乐器伴奏的“徒歌”,演唱时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吴歌的音乐形式适合于口传心授,同时也体现了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价值

尽管苏州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仍然面临依存环境破坏、传承后继乏人、观众群大量流失等问题,需要及时抢救和保护。

吴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其对古体诗歌的开创以及戏曲创作的影响也有所涉及。

吴歌自诞生以来历经朝代演唱,并与每个朝代的历史现实相联系,反映了帝王统治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现状,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对于研究江南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影响。

吴歌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风貌的原生态,是珍贵的社会资料。

艺术家可以从吴歌的歌词和音乐艺术中得到营养和借鉴,同时,吴歌保持原生态的艺术形态,更有利于人们了解民间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具有杰出的艺术见证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吴歌也有着娱乐价值,成为了当时农村地区中最普遍、最好的娱乐活动之一。

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吴歌在国际上也备受重视。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558/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