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高甲戏

历史渊源

高甲戏高甲戏

高甲戏的前身是“宋江戏”,最初是由闽南沿海农、渔村庄的村民们在迎神赛会喜庆节日中装扮梁山好汉游行而衍生出来的,后来儿童演出宋江故事,称为“宋江仔”。清道光时期,成年人扮演的戏班出现,群众便称为“宋江戏”。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来的竹马戏艺人及一名归侨合办一戏班,班名“三合兴”。该戏班突破了专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戏,并有《郭子仪拜寿》、《困河东》、《斩黄袍》、《逼宫》等剧目。合兴戏在发展过程中,与“宋江戏”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互相吸收,并最终融合为高甲戏。高甲戏之所以叫做“高甲”,据传是因为演出时搭高台,穿战甲,拿戈枪,被观众叫做“戈甲戏”,而“戈”与“高”闽南语音同。20世纪20至40年代,高甲戏发展很快,并涌现出“十大虎班”和“龙班”,各班竞技激烈,先后涌现出“一龙破五虎”之说。20世纪30年代,部分高甲戏戏班开始走出国门,在东南亚诸国演出。1950年,泉州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组成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等各地的高甲戏剧团,从此开始进入新剧目与编演现代戏的新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冲击,但随后相继恢复并进入振兴时期。

文化特征

高甲戏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唱工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乐队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洞箫、三弦、二弦等乐器,而武乐则有百鼓、大小锣、大小钹等打击乐器,其中响盏和小叫是丑旦戏或轻松场面不可缺少的打击乐。高甲戏的表演风格汲取了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的精华,其前身是“宋江戏”,以武打为主,现存舞台上的武打套数保留着“刣狮”的传统表演,并吸收了提线木偶的武打,称为“嘉礼打”。高甲戏的脚色行当最初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丑行是其最为突出的行当,种类繁多,有男丑、女丑之分,文丑、武丑各有不同,而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高甲戏拥有六百多种传统剧目,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等,同时也有一些是艺人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如《番婆弄》、《唐二别》、《管甫送》等。还有新编高甲戏《大稻埕》也备受关注。

传承保护

高甲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海内外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和较高的欣赏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观众的数量也逐渐下降。目前,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演戏这个行业,造成后继乏人的现象,这令人担忧。石狮市高甲实验剧团每年都招收新演员,但报名人数却寥寥无几。大家都认为这个行业前景黯淡,不愿意让孩子从事演艺这个职业。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安溪县高甲戏剧团等,承担着高甲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并陆续建立了传习中心。泉州艺术学校、厦门艺术学校和吕塘戏校,则是重要的高甲戏人才培养基地,为公立和民间职业剧团输送了大量优秀演员。此外,还有众多高甲戏民间职业剧团在闽南城乡活跃,坚定地延续着高甲戏的传承,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之中。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包括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和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成为“高甲戏”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

社会影响

高甲戏剧团的多部剧目在不同场合上演,赢得各方观众和专家的好评。例如,在1960年代初,新编古代戏《连升三级》曾在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等地进行了巡回演出,并吸引了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谭震林、郭沫若、茅盾、邓拓及戏剧界专家曹禺、田汉、张庚、老舍、林默涵等人的观看。郭沫若、老舍、邓拓等观看后留下感人的题诗。

除此之外,泉州市高甲戏剧团也多次应邀到国内外演出,如1982年赴香港演出剧目《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等;1986年接待来自英、法、意、日、美、德等国留学生前来观摩丑角表演;1989年,安溪县高甲戏《玉珠串》、泉州高甲戏《王海行》参加省艺术节表演;1994年,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赴京演出。同年3月5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前往台湾、金门演出。2019年10月2日,该剧团还参加了在北京园博园开幕的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演出。

同时,该剧团也收获了多项荣誉和表彰。在1980年代,由老、中、青作者创作的多部新剧目在福建省及其他地方获得了省级剧目奖。1983年,由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诸葛辂编剧的《凤冠梦》在福建省第15届戏剧会演中演出并获得剧本一等奖,以及导演、音乐、表演、舞美、演员等7项奖,并获得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1990年9月,《关化斩子》在省18届创作剧目调演中获得了剧本奖。而1993年,该剧团创作的《大河谣》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并获得优秀剧目奖(集体)等7项奖项。1994年,南安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汉魂》,获首届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优秀剧本、导演、音乐等奖项;《大河谣》获中国剧协“曹禺文学作品奖”。1995年,《大河谣》获省首届百花文艺奖的特别荣誉奖;《大汉魂》获全国“文化新剧目奖”;《玉珠串》获曹禺戏剧文学奖。而在1996年,该剧团创作的《玉珠串》获得了全国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在第20届省戏剧会演上,由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演出的《金魁星》获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奖项。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58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