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渊源
关于彝族年的历史渊源,彝族区域也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其中最为广泛传播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俄布科散的彝族年轻人,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可是,他的母亲总是闷闷不乐、忧心忡忡。俄布科散为了让母亲开心起来,想尽了各种办法,但都没有成功。一年秋天,俄布科散杀鸡宰羊,为祖灵献祭,在他家门口设点,邀请邻居和亲朋好友一起聚会庆祝。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围坐在锅庄边,最终让母亲露出了笑容,俄布科散的夙愿也得以实现。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每年秋天收割后,他都会组织同样的活动,彝族年因此而诞生并代代相传,成为彝族人追思先祖、缅怀先人的重要传统节日。
民俗活动
彝族年节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仪式和活动。其中,重要的迎祖仪式“九龙几”在正式过年前就开始了,持续三天。这个仪式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全家参与。仪式的核心是迎接祖先与儿孙团聚,表达子孙的孝敬,并祈求祖先赐福,共同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彝年节。在祭祀时,家家户户会掸尘除秽,穿上新装,手捧着鸡肉、猪肉和酒等祭品面向“玛都”,念诵祭辞,并将祭品敬献祖灵。献祭品的内容在不同地方和家庭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祈求。
在节日早晨,青年人会鸣枪、放炮,妇女们唱着吉祥歌,舂糍粑,做苦荞馍。节日期间,大家会吃糍杷和苦荞馍,并准备坨坨肉等食物,迎接祖先回家过节。饭后,中年男子成群结队到各家祝贺新年,大家互相招待、喝酒、畅谈。妇女则留在家里,招待来访的亲友和客人。
在年节期间,彝族男孩身穿黑色斜襟上衣,头上包着红色或黄色帕布,结着英雄结,右耳戴着耳珠。女孩们则穿着多褶长裙和大襟上衣,衣边镶有多层色布,头上包着方帕。大家聚集在一起,伴随着口琴、月琴、胡琴和芦笙的音乐声,在一起歌舞、荡秋千,并参加各种活动,如转“磨儿秋”,赛马、射箭、角力等竞技比赛。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欢度节日,还表达了对祖先、家庭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传承保护
彝族年是彝族文化和祖先崇拜的活态见证,展现了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并体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敬老爱幼、欢乐祥和”的思想理念。该节日包含丰富多样的民俗事象,反映了彝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人伦规范、风俗礼制、服装民俗、审美情趣、禁忌事宜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透过这些生动场景和人文信息,可以探究彝族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变迁的轨迹,对于人文学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授予彝族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这一举措将有力促进彝族年的研究和传承,加强对其文化价值的保护,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社会影响
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在彝族社会中具有深远影响,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首先,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彝族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在宗教、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体现,展示着彝族的文化底蕴和风貌,对于推广和传承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彝族年对于彝族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彝族年期间,人们常常回家团聚,互相问候,互相拜访,加强了亲戚之间的联系和友谊,增进了各家族群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加强了社区内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再次,彝族年庆祝活动在社会信息交流、商业交易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在彝族年期间,各地市场上热闹非凡,人们可以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商品买卖等,极大的促进了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总之,彝族年不仅是彝族人民庆祝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对推动社会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