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女排精神

女排背景

女排精神女排精神

1981年,中国女排率先在世界杯上摘得桂冠,随后五年内连续四次夺冠,创下历史的五连冠辉煌。而其当时的主力队员之一郎平,正值21岁。2019年,中国女排再次荣膺世界冠军,这一次,由曾经的球员转型担任教练的郎平,已经年届59岁,见证了10次夺冠中的8次。

2003年,陈忠和率领的“黄金一代”成功重返巅峰,时隔17年夺回世界冠军。至于2019年,正是郎平带领中国新一代女排在世界杯上成功卫冕。这三次具备传承意义的夺冠,都是在大阪,都是在女排世界杯上。

自1981年那场划时代的胜利开始,中国女排已经在三大赛联赛上共计摘得10枚金牌。每一次夺冠的历程都不尽相同。有的时候水到渠成,有的时候惊天逆转,比如雅典奥运会。而2019年的“十全十美”,则打破了之前买单的说法。尤其是对于一个时间跨度不到40年的国家而言,女排的10冠佳绩更显非凡。

精神传承

什么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的一种特有精神,体现了不畏强敌、顽强拼搏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它已经演化成指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并成为评价中国女排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

它与技术实力有什么关系?女排精神不是与技术实力相对立的,而是与之相辅相成的。辩证唯物论认为,精神必依附或植根于相应的物质基础之上,女排精神也不例外。中国女排发起和发展女排精神的过程中,在锻炼技术实力的同时,也注重在比赛中培养和锻炼精神层面的素质。训练比赛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国女排将技术实力与精神层面的素质相互渗透,促进了女排精神的形成和传承。

背景因素

1、外交作用:20世纪60年代,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来华执教中国女排,引入了“魔鬼式”训练法,从而开创了外教来华执教的先河,吸收了先进技战术理念的中国女排逐渐崛起。

2、国家领导: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在看过大松的训练后,提倡要脚踏实地地进行排球训练。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中国女排的培养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3、机遇:1972年4月,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训练,1976年6月,袁伟民重新组建中国女排,在大赛中崭露锋芒。

4、外力因素: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这样中国女排就有机会在更多的国际大赛中露面。中国女排逐渐成为当时国人最为关注的项目之一。

5、国家需要: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又充满希望的状态,但朝哪走并不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女排崭露头角,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1981年,中国女排以7连胜首夺世界杯,为中国人的自尊、自强注入了新的动力。

精神诞生

世界杯排球赛、世界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排球赛是排球比赛中的三大顶级赛事。中国女排也因为在这些比赛中的成绩而获得了巨大成功。自1979年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之后,中国女排就开始了一系列辉煌的表现,其中包括在世界杯排球赛、世界女排锦标赛、奥运会排球赛中多次夺得冠军。在1981年至1986年期间,中国女排实现了五连冠,其表现被称为“女排精神”,深受人们喜爱和学习。这种精神不仅仅在体育界被弘扬,还在各行各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崛起。

时代价值

女排精神是中国的一面旗帜,象征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意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用正确的精神力量规范和矫正行为和价值观念,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

弘扬女排精神还能够调动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激励人们迎难而上,加快小康社会美好理想的实现。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过程中,女排精神告诉我们,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民族,就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追求和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的民族。因此,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让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女排精神的光芒也离不开科学备战和团队精神。中国女排能够重新站在世界巅峰,不仅是因为队员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更需要教练员们对世界女排大势有充分的了解。而女排队员对团队精神的最好理解,让她们在比赛中轻松协作、互相鼓励,为团队取得胜利。

女排精神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成为我们每个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1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598/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