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花鼓灯

历史渊源

花鼓灯花鼓灯

据传说,花鼓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据说在涂山脚下的禹王庙,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但很快就出征治水。女娇为丈夫祈祷,每日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望去,希望大禹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她化身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之为“望夫石”或“启母石”。为了纪念这段爱情故事,人们在禹王庙举办赶庙会、跳舞、打锣鼓等活动,并将它称为花鼓灯。

至宋朝,花鼓灯已经发展成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在清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相对重视,花鼓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繁荣。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了《舞者词》一阙,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

然而,中华民族经历了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等动荡的时期,使得花鼓灯艺术曾一度萎靡不振,步入谷底。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花鼓灯艺术迎来了新的高峰期,相关的艺术创作和表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舞蹈特色

花鼓灯的角色分工十分复杂。男角统称为“鼓架子”,女角统称为“兰花”。其中,“鼓架子”又可以分为“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和“伞把子”。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负责的内容,比如“大鼓架子”负责表演“底座”、“小鼓架子”表演“大花场”和“小花场”、“丑鼓”则是扮演花鼓灯中的丑角,带有滑稽诙谐的表演风格。“伞把子”负责全场演出的指挥和调度,包括歌唱和舞蹈。

花鼓灯的舞蹈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三部分组成。其中,“大花场”是一种大型的集体情绪舞:“小花场”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多为两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具有简单情节的抒情舞;“盘鼓”则是结合了舞蹈、武术与技巧表演的一种多变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表演流程也有一定的套路,但由于每个环节都是即兴演出,所以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和观众反应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文伞把子”或“丑鼓”首先出场,接着是“武伞把子”,然后是“大花场”和“小花场”的表演,最后是“盘鼓”或者后场小戏表演。在整个演出中,也允许某一部分被重复多次,直到演员尽兴或观众满意为止,因此花鼓灯的演出常常持续到天亮。

主要分支

凤台花鼓灯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有着四百多种语汇和五十多种基本步伐。男女角色在舞蹈中配合默契,情感描绘细腻,扇花变化多样。其中,“三掉弯”是典型动作之一,非常注重腰部扭动,体现了东方舞蹈的“S”型曲线。

颍上花鼓灯则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民对美好愿望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以及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

蚌埠花鼓灯则拥有四百多个语汇和五十多种基本步伐,具备超常度高的舞蹈动作和瞬间舞姿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其成为了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传承保护

花鼓灯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安徽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最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之一,也是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传统的花鼓灯表演多在夜晚花灯的照耀下进行,后来逐渐发展到舞台表演,使其更具观赏性。花鼓灯的表演者一般是劳动群众,正因为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才使得花鼓灯得以长足的发展,成为淮河两岸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由于多种原因,原生形态的蚌埠花鼓灯已濒临消亡,具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民间传承的机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护。为此,政府出台了多项保护措施,如将花鼓灯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省“861”计划和蚌埠市“3461”计划、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等,并成立了市花鼓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来协调解决重大行政问题,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办法,每年对保护项目进行一定的经费投入。同时,为提高传承人物认知度和传承效果,安徽省蚌埠市和凤台县分别申报了“蚌埠花鼓灯”和“凤台花鼓灯”的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颍上县申报了“颍上花鼓灯”的代表性传承人。此外,安徽花鼓灯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也获得了“蚌埠花鼓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1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0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