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南溪号子

历史渊源

南溪号子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是一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民歌文化。在唐朝时期就已经产生,在清朝时期形成了只有音韵没有歌词的号子,并世代流传下来。在明清时期,它逐渐发展成为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的号子。南溪号子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种,在长时间的传唱过程中,南溪号子逐渐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音乐表达方式。

南溪号子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彩。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南溪号子达到了鼎盛时期,农民多数时间聚在一起唱山歌、喊号子,其中有5人得奖。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歌、号子被定为“黄色垃圾”,极大地影响了南溪号子的发展,使其进入了低潮期。直到1981年,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之后,南溪号子才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开始挖掘、整理山歌、号子,在南溪收集了11个曲调的号子、100余首的山歌,并有15人参加了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会。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南溪号子进入了衰退期,并且在21世纪初期已经没有了传承人,断代由此开始。尽管南溪号子多次参加过区县的文艺汇演,获得过歌王、歌师傅等雅号,但唱歌的人只限于少数,很遗憾地说,南溪号子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发展模式。

特色特点

南溪号子的歌词通常采用即兴创作的方式,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有一定固定模式。唱腔包括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十余种。为了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歌声,一人领喊,二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并众人帮腔。此外,南溪号子以小调体裁为主,一首号子通常四句,每句七个字,中间衬以大量词语。其歌词既有即兴而作的山野俚语,也有历史、地理、民间传说等方面的内容。该民歌的题材极为丰富多样,其中的连八句更是武陵山区原生态民歌中罕见的小调体裁。喊号子的人数一般不少于7人。

传承保护

南溪号子是一种传自土家族的音乐文化遗产,其独特性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它所涵盖的历史、地理、世俗故事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许多已经消失的文化信息。作为山歌号子的一种原生态特异体裁,南溪号子具有吸收传统元素发展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

目前,南溪号子所面临的困境是由于电视、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已经丧失了隔着山谷喊号子的联系方式。除此之外,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也使得传承的难度日益加大,仅存的10余位老人中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将南溪号子唱出真正的韵味,它的传人已经失去了。因此,南溪号子这一民间音乐样式处于濒危状态,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为应对这一局面,黔江区政府和文化广电部门采取了“价值优先”和“濒危优先”的原则,建立了国家、市、区县级三级保护名录体系,并采取措施保护传承人等。同时,黔江区政府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落实相应责任人,以联系仅存的几名民歌手,并随时关注他们的近况为例。此外,对南溪号子曲目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录制了电视片,收集了大量影音资料,为南溪号子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

2017年,该镇以地方文化“南溪号子”为纽带,积极探索辖区文化的多元融合。以填词的方式,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品牌,编写法治号、普法号等,把“南溪号子”引入普法工作,并用法治方式传承和弘扬“南溪号子”,以文化的形式在普法工作中展示。

两年后的2019年11月13日,在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省群众文化学会、宜宾市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以及宜宾市南溪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宣传部、宜宾市南溪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宜宾市文化馆、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承办的首届“神韵号子·唱响南溪”号子音乐节系列展演活动,在宜宾市南溪区文体中心演播大厅举行。该音乐节旨在展示“南溪号子”的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以及推广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1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