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坠子戏

历史渊源

坠子戏坠子戏

坠子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胡而得名,是1944年以后由初步用戏剧形式演出的“大扬琴班”吸收单口坠子的曲调逐渐蜕变而成的戏曲刷种。起源于安徽萧县,并后来流行到豫、苏、鲁以及河北等省。

在解放前淮北萧县一带,许多曲艺艺人分散从事扬琴、单口坠子等演唱活动。1942年,萧县琴书艺人杜庆祥等十余人首次组成一个半职业性的演唱班社,初次以戏剧形式演出,有简单的化妆、服装、道具,取名为“大扬琴班”。同年,萧县单口坠子男艺人李教令、女艺人史凤侠等也加入了“大扬琴班”。随着坠子的音乐成分增加,李教令倡导将“大扬琴班”改为以坠子曲调作唱腔的“道情班”(早期的坠子是由安徽北部的“道情”,结合皖北、豫东的“莺歌柳书”和河南的“三弦书”而形成的一种曲艺,因而得名)。一直到全国解放以前,唱坠子戏的剧团只有萧县的道情班。主要活动地区在皖北的集镇农村。

中国解放后,坠子戏有了较快的发展,演出团体逐步增加,活动地区迅速扩大。1951年,安徽萧县的道情班改为专业剧团,被命名为萧县曲艺实验剧团。这个剧团在政府的领导下,相继充实了一些主要演员,培养了一些新生力量,努力进行了音乐、唱腔的改革,在表演上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长处加以变化运用,还挖掘、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戏,因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坠子戏不仅在安徽、河南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江苏、山东等省也深受欢迎。1953年,河北省深泽县也成立了坠子剧团。十年动乱期间,坠子戏经历了重挫。打倒“四人帮”以后,坠子戏才得到恢复。

文化特征

坠子戏的唱词包括七字韵、十字韵、三字紧和五字嵌等不同的长短句,节奏灵活多样。唱腔朴实易懂,常用的板式有平板、寒板、慢板、快板、垛板、寒韵、送板、摇板和散板等。平板是最常用的板式,可宜于叙事也可表现抒情,表现力较强。寒板常用来表现人物忧郁和悲伤的情绪。慢板在平板的基础上加以拉长扩充,抒情性较强,善于刻划人物内心活动。快板的节奏有板无眼,善于表现激昂欢快的情绪。坠子戏演奏用的主奏乐器是坠胡,还有二胡、高胡、筝、三弦等配器乐器。打击乐方面,在单口坠子时期只用了脚梆和简板,形成坠子戏后改用“土板鼓”和手板,并增加了一套锣鼓。坠子戏的表演主要靠唱腔和说白,道白采用淮北的方言,唱词和曲调相结合变化自如。演唱艺术家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朱月梅等深受观众欢迎。虽然坠子戏的服装、化妆和其他剧种相比较为简单,但与早期坠子戏相比已有不少改进。

代表剧目

坠子戏的演出剧目可大致分为“垫戏”和“正本戏”两类。

垫戏是指在正本戏的前面加演的小戏,通常由单口坠子中的“段子”改编而成。这类剧目结构紧凑、唱词和曲调都比较固定,多取材于当地民间故事,如《小菜园》、《三姐拜寿》、《潘金莲拾麦》等。

而“正本戏”则以连台本戏为主,早期基本上是“活词连台”,也有的是由坠子中的“蔓子”(长篇或中篇)改编的。这类剧目有很多,如《小包公》、《张廷秀私访》、《七巧案》、《李白醉酒》、《届公断》、《香莲帕》、《大红袍》、《白罗衫》、《大八义》、《小八义》、《秦英征西》、《回龙传》、《大宋金鸠记》、《何文秀》等。这些剧目在演出时,还可能根据剧情的发展和气氛的需要进行即兴创作,临时增加或缩减唱词。

总之,坠子戏的剧目类别丰富多样,除了以上提到的“垫戏”和“正本戏”,还有很多其他类型。这些剧目不仅在演出时能够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保护

坠子戏是一种田园的自然美,善于表现善良、朴实、豪爽、耿直的性格。其演出剧目丰富多样,如《卖甜瓜》、《王林休妻》、《小包公》等都是广受欢迎的优秀剧种。坠子戏根植于中国淮北大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承了高尚的道德风尚,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大众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坠子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宿州市为保护和传承坠子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领导小组、培养后续传承人、投资改善剧团条件等。此外,代表性传承人朱月梅也为坠子戏的传承作出了贡献。这些措施使坠子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保持着其无限的生命力。

社会影响

2017年9月27日,宿州市演艺集团创作排演的大型古装新编坠子戏《中华孝贤·闵子骞》在安徽艺术剧院成功演出,成为第四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好戏大家看”系列展演剧目之一,并在其中展示了坠子戏的艺术魅力。

2018年9月6日,河北省戏曲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暨国家级非遗深泽坠子戏保护成果展演在石家庄市深泽县举行。当地深泽坠子剧团演员和学生同台演出,展示了在戏曲类非遗传承方面取得的成就。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17/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