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概述
傩舞起源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并在周代时纳入国家礼制。在先秦文献中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和国富民生。汉唐时期,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而北宋末期的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元蒙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则不再举行。但是,《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在我国广大农村还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表演时舞者通常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历史渊源
傩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有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而乡间则称之为”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傩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着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同时也具有驱鬼逐疫、祭祀等功能。傩舞除了在中国流传外,也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了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汉族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江西,傩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的青铜文化时期。江西省内有许多县市都有乡傩的记录或者遗存,如南丰、萍乡、修水等地都有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明清两代是赣傩繁荣时期,江西30多个县市有乡傩记载或遗存,赣东以南丰为最。清末有180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傩舞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表演特色
傩舞是一项传统文化艺术,它在不同的地区表演风格各异。有”文傩”流派,它们的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也有”武傩”流派,它们的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江西的德安、武宁、婺源、南丰、都昌等县是傩舞流行地区,而傩舞表演时则通常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傩班是表演傩仪和傩舞的组织,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傩神庙是傩仪的主要场所,众神(面具)栖息在这里,举办傩仪也在这里进行。傩庙现存非常之多,其中南丰和萍乡分别有17座。傩坛供奉的主神因地而异,但都是为了表示对神的敬意,有的地方要定期举行”出帅”仪式,仿效权贵出行,备用銮驾仪仗,旗锣牌匾,十分壮观。
赣傩的基本形态是傩仪,包括起傩、演傩、驱傩、圆傩等程序。时间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元宵后几天结束。傩仪中,”驱傩”是整个仪式的重点,傩人戴着狰狞面具,拿着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各地表现方式不同,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傩舞则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现有200多个传统节目,其中南丰就有90多个,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傩舞分为仪式舞和娱乐舞,舞姿各异,从写意到写实风格各不相同。赣傩还有不少傩戏节目,如婺源的舞剧《舞花》,表演秦二世胡亥为争皇位毒死兄长扶苏的历史故事。
活动缘由
祈求人丁繁衍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目的。唐代李倬在《秦中岁时记》中提到,傩神中的傩公和傩母是南丰傩的生殖崇拜神,舞蹈节目《傩公傩婆》也与此有关。有的新婚夫妇还要在新房中跳一次傩舞,以求生子。除了傩公和傩母,灌口二郎也是与生育有关的傩神之一。此外,萍乡的婚姻神月老和助产神金花、银花面具,也与求嗣有关。总之,生育繁衍是傩祭仪式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为保护孩子,傩礼中有很多相关的舞蹈和节目。例如,万载跳傩时大菩萨”团将”可以保护观者的孩子;宁都中村九月傩舞”禳神”也是为了保佑小孩平安健康;南丰跳傩中有还愿、拜契、打关等傩俗,也是为了避邪免灾,保护孩子平安。此外,在石邮村傩庙”搜傩”时,小孩子都可以登上神坛和傩神太子一起观看傩舞,因为太子保护小孩看傩,不怕神神鬼鬼。
祈祷农业丰收也是傩祭的重要目的之一。南丰傩神西川灌口二郎,原由农神兼水神的李冰父子衍化而来;而傩神庙中又都塑有土地神像,特别是上甘村傩庙的土地神比真人还要高大,衣袍腹前画有”白兔衔桃枝”图案。兔能多产,桃可避邪,这种象征符号表达了乡民对谷物丰收和人丁繁衍的祈祷。傩祈丰年还表现在立春日举行的迎春礼中,其中竹马、大傩、和合、狮子等傩舞都是为了祈求好年景和丰收。例如,《獭捉鲤鱼精》是根据《礼记·月令》春天物候”獭祭鱼”编创的傩舞,艺人将鲤鱼精面具画满麻点,强调它是雄性,表达了乡民春天不伤母畜的环保意识。清代萍乡也有傩舞迎春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