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个人简介
尹吉甫,是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吉甫/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他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尹吉甫在征战中有过不俗表现,曾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此外,他还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纂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但晚年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忧国忧民,屡屡直言进谏规劝,直至遭受周幽王的逆意和不满而离开朝廷。尹吉甫晚年生活在贫困中,于78岁抑郁而逝,留下了“兮甲盘”,并有子伯奇、尹伯封传世。
历史墓址
第一处:西安市长安区下辖郭杜街道办,前身为长安县郭杜镇,是明清时期长安八大镇之一。传统的古集镇,地处长安区正西,位于西万路十字古毕塬上,交通便利。
第二处:据传,在周宣王病危时,尹吉甫等几位大臣被托付好好辅佐继任的周幽王。但幽王沉溺于酒色和娱乐,不理朝政,不听忠臣多次规劝,还任用奸臣倒行逆施。尹吉甫最终愤然辞职告老还乡,遭受连续打击后在78岁时抑郁而逝。周幽王赐他金棺厚葬,并在青峰山和万峰山等12个地方修建了真假墓,尹吉甫真实墓地所在的人造山就在青峰镇政府对面,当地人世代相传。
第三处:将军坟位于河北省南皮县城西北5公里黄家洼村西南处,高1.9米,东西长5米,南北宽2.5米。据考证,该处有关于尹吉甫墓的传说并不实际,南皮并无尹吉甫是何乡人氏的记载。南皮除尹吉甫墓以外并无其他遗迹,该墓是南皮尹氏家族协商决定筑坟,只是为纪念尹吉甫而修建的纪念性墓。
第四处:尹吉甫在平遥一带增城筑台,抵御猃狁之事广为流传。平遥古城将尹吉甫奉为“平遥建城之祖”,并修建了尹吉甫庙、衣冠冢等供后人凭吊。东门城墙上的大平台被称为“尹吉甫点将台”,还有一处古书院,被命名为“卿士书院”,卿士即指尹吉甫。这些遗迹都表达了平遥人对尹吉甫的肇建古城的怀念和敬意。
个人经历
尹吉甫,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和《诗经》主要编纂人。他姓尹,名吉甫,又名伯吉父,是尹氏、吉氏的太始祖。尹吉甫曾辅佐三代周王朝的天子,被任命为大臣,文武双全,能治理国家和安定国家局面。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靖继位,选贤用能,任命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等为大臣。周宣王亲手为他作诗,赞扬他的才华:“文武吉甫,天下为宪”,并封他为太师。
然而,在《幼学琼林》中,我们也了解到尹吉甫听信后妻的不实话,误会孝顺的儿子伯奇,将其赶出家门。伯奇在霜天中行走,写下了琴曲《履霜操》,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伤心和不满。这首琴曲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音乐作品。
尹吉甫是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房县民间,有着大量关于尹吉甫的传说故事,并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遗迹,如“青峰宝堂寺”。房县民间也广泛传唱《诗经》,并以不同形式的歌调演唱曲目如“关睢”、“伐檀”等多首《诗经》诗歌,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千年积淀。
社会影响
千里房陵的故土——古房陵文明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期,这里留存了大量尹吉甫的文化遗产。据传,尹吉甫文武双全,既能治理国家,也能平定边疆。他更是一位传奇人物,相传曾经征服帝王眼中的神兽龙和虎,射中天上的神鸟雕。自西周以来,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将尹吉甫奉为“忠义”至尊的化身,在王宫大臣们中间被视为做人为官的榜样。而在历史上,房陵各个朝代的官员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为尹吉甫在故地建墓、修祠、造庙等。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出生、食邑和葬于青峰等历史事实,更是为了让后人学习他的“忠孝”精神。
通过尹吉甫的故事和历朝历代对他的推崇,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对尹吉甫的崇拜和仰慕,以及历代统治者对他的重视和推崇。他已成为中国“忠义”代表性人物之一。
历史评价
尹吉甫,名甲,字吉甫,是周宣王时期的名臣和贤臣,文武双全。北猃狁入侵宗周,形势十分危急。周宣王五年,尹吉甫奉命出征猃狁,并在平遥一带驻防,还曾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他有一件很有名的青铜器兮甲盘,记录了他征伐猃狁有功受赏及向淮夷征贡赋的事迹。《诗经》中也有一些篇章是赞美他的功绩,更有些篇章是他所作。虽然有人认为《诗经》是尹吉甫一人所作,但这种说法不可轻信。曹植的《贪恶鸟论》中提到,尹吉甫曾因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这是值得批评的地方。周宣王的治下十分安宁,这与尹吉甫等重臣的辅佐密不可分。他的诗歌主要是歌颂和赞美周宣王的功绩,但对宣王疏远贤臣等过失也作了善意批评。尹吉甫的诗对于历代进步诗人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