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渊源
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江苏省海州、盐城一带的民间流行着两种曲调。其中一种是表达农民丰收喜悦的太平调,另一种是表达猎户猎后喜悦的猎户腔。当地的音乐爱好者丘老、张老和葛老将这两种曲调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了拉魂腔这一音乐形式。这三位老人四处流浪,以卖唱为生。其中的丘老到了淮北地区后,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广泛招收艺徒。到了清朝末年,基本上形成了泗州戏板腔体系的拉魂腔。
起初,他们只有单身艺人串门卖唱。但到了清朝末期,他们不仅能演唱《雁门关》、《小金锁》、《打干棒》等小戏,还能演出《皮秀英四告》等大戏,并逐步从农村走进城市。
在抗日战争期间,淮北行署多次组织泗州戏艺人集训,先后排演了《劝夫从军》、《送子参军》等现代剧。陈毅、彭雪枫等新四军的领导在泗洪时都非常喜欢观看泗州戏。
新中国成立初期,泗洪县境内有30多个家庭班子,其中名声最响的是李家班和徐步俊班。1955年,李家班与丁家班合并,组建了泗洪县泗州剧团,并排演了现代剧《小女婿》,首场演出在泗洪县引起轰动。从那时起,泗州戏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结束了走村串户的流浪游击演出。
20世纪50年代初,泗州戏首次赴京演出,郭沫若称赞它为“淮北人民的一朵花”。梅兰芳则称赞泗州戏中的“压花场”舞蹈动作,在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中独树一帜,称其为泗州戏的艺术结晶,值得学习。
1965年,泗洪县地方剧团成立。1977年招收的一批新学员,如今大多数仍在剧团中承担重要角色。
文化特征
在泗州戏的初期阶段一无剧本,二无曲谱,全靠老艺人口授。形成班组后,演出剧目可分为三类。
首先是传统大戏,如《大书观》、《四告》、《樊梨花点兵》等,这些剧目有固定的唱词和对白。
其次是吸收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大戏,例如《十二寡妇征西》、《双玉蝉》、《恩仇记》等,这些属于水词类剧目(没有固定的唱词)。
第三类是根据老艺人的戏路子进行编排的连本大戏,没有固定的唱词和对白。老艺人采用幕表制和说戏的方法进行编排。一旦分配角色,学员们就可以登台演唱了。这类剧目包括《呼延庆打擂》、《罗元下山》、《雷宝童投亲》等。演员在台上的唱词多半是传统剧目中的“篇子”、“娃子”和“羊子”,演员需要凭借经验和即兴发挥来临时编出唱词,根据情景和角色的需要进行表演,所以唱词的长度可以长短不一。
泗州戏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声腔。它采用了各种板式和唱调,如慢板、行板、数板、垛板、紧板、死板、连板等板式,以及泗州调、海州腔、主腔、射腔、衣呦调、雷得调、扬腔、基本腔、叶里藏花等唱调。声腔的特点是随意性很强,常常在唱中夹说,说中夹唱,因此被称为怡心调。女腔在落音处常常使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则会加入衬词拖后腔。道白基本上使用苏北方言,道白和唱词都以直白诙谐、口语化为特点。对于生活小戏而言,白口会使用苏北方言,而袍带戏则会使用方言韵白。而唱腔则一律使用方言进行演唱。
泗州戏的行当分为生、头和丑。生行当又可以分为大生、小生和老生。头行当包括老头(即老旦)、二头(即青衣)和小头(即花旦)。而丑行当则分为文丑、武丑、老丑、小丑和奶丑。
在表演方面,泗州戏的演员除了说唱之外,还吸收了民间的舞蹈表演形式,如“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受到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比较小,表演风格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充满了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使用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和步等各个部位的协调和配合。
在音乐方面,泗州戏主要使用弹拨乐器。最初只有一只土琵琶和一只梆子。在20世纪70年代组建社团后,泗州戏开始使用四弦柳琴、二胡、三弦、扬琴、竹笛、笙等乐器。伴奏技巧包括捧、送、闪、托、衬等手法。此外,还会使用板鼓、大锣、镲、小锣等打击乐器。
通过对上述段落进行重述和重新组织,可以降低重复率,并更清晰地表达内容。
代表剧目
泗州戏代表剧目包括《鲜花记》、《空棺记》、《大书观》、《钓金龟》、《破洪州》和《罗鞋记》等超过50出的大戏。此外,还有60多出的小戏,如《打面缸》、《挡马》、《双下山》、《喝面叶》、《英台劝架》和《拾棉花》等。此外,还有30多出加工整理的剧目,如《恩仇记》、《双玉蝉》、《十二寡妇征西》、《十五贯》和《合家欢》。此外,还有一些创作剧目,如《风展红旗》、《稻花香》、《半条意见》、《战斗在洪泽湖畔》和《青阳红霞》等。
传承保护
泗州戏是一门深深植根于淮北平原的戏曲形式,它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展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泗州戏面临着观众逐渐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等困境,亟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来挽救。
为了保护和传承泗州戏,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早在1952年,文化部就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安徽省文化局便指定了三个有基础的泗州戏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整顿和辅导工作。同时还成立了泗州戏学员培训班,吸引了一批青年演员加入戏曲行业,为各泗州戏剧团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还有多次对泗州戏进行抢救遗产工作的记录整理、编纂传统剧目以及创作、改编现代戏等活动。这些努力使得泗州戏的优秀剧目得以保留和传承,并有部分作品出版成书或拍摄成电影。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泗州戏,2010年,泗县人民政府与宿州学院共建了”泗州戏学院”,并计划开设泗州戏本科班,培养更多的表演专业人才。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希望能够保护泗州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皖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