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渊源
茂腔是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地方传统戏剧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最初是民间哼唱的小调,被称为”周姑调”,传说中是因为一位姓周的尼姑演唱而得名,也被称为”肘子鼓”。由于它独特的腔调在句尾处使用”噢嗬罕”三字,所以又被称为”噢嗬罕”或”老拐调”。
约在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带着家人从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当地群众将这种唱腔称为”打冒”或”打鸣”,所以”本肘鼓”逐渐演变成了”茂肘鼓”,直到解放后正式定名为茂腔。茂腔的曲调简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其中,女腔在茂腔中发展得尤为出色,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
2006年,茂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67。这一荣誉的授予,进一步证明了茂腔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特征
曲牌
茂腔的曲牌多数来源于梆子和京剧,并进行了移植和使用。它具有正反调式的各类板式,还创立了一些独特的曲牌,如“四不像”、”小生娃娃”等。
表演行当
茂腔早期没有女演员登场,但在进入冒(茂)肘鼓阶段后,开始吸收女演员,后来逐渐发展到文武戏都有演员扮演。现在的行当包括生、旦、净、末、丑,涵盖了各个角色类型,既有文戏又有武戏。
腔调
茂腔的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其中,女腔在茂腔中发展得尤为出色,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因此,茂腔被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伴奏乐器
在茂腔的早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器作为伴奏。后来,在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作为伴奏乐器。随后受到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作为主奏乐器,并按照京剧的二簧定弦。还使用二胡、月琴等配合,后来逐渐增加了唢呐、笛子、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
脚色行当
最初,茂腔只分为生、旦、丑三种行当。后来受到京剧行当的影响,茂腔开始根据京剧的脚色划分,使得行当更加细致和齐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一、茂腔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深深扎根人民群众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由于茂腔的起源于农村,它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板腔体,唱词浅而易懂,平实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亲切动人,尤其女腔发达,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深受妇女们喜爱,所以有了“栓老婆橛子”之称。茂腔的唱腔旋律和音韵调直,非常符合当地方言习惯,易于听懂、学习和演唱,男女老少都可以轻松上口,它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与观众沟通感同身受,倍感亲切。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茂腔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三、茂腔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是观众熟知的民俗,具备严格的戏曲程式特征、独特的表现特点、直抒民意的代言特征、风格迥异的音乐特色以及兼容性丰厚的特点。[3]
传承现状
茂腔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艺术的欣赏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中的年轻人对茂腔已经相对陌生,专业演出队伍也不断减少。虽然茂腔在乡村仍然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是茂腔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同样严峻。[1]
传承人物
曾金凤,女,汉族,出生于1931年,山东胶州人。2007年被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茂腔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国家一级演员。[4]
保护措施
2008年,高密市委托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开设了高密茂腔少年班,共招收40名学员。如今,这些学员已经被高密市艺术剧院接收,成为剧院的主要演出力量。[5]
2019年11月,高密市艺术剧院和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取得了“茂腔”项目保护单位的资格。[6]
2021年5月24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申报的茂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称中。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56年9月,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青岛市代表团演出整理的传统剧目《罗衫记》,昌潍地区代表团演出整理的传统剧目《张郎休妻》及现代戏《小心眼》,刘顺仙(饰《罗衫记》中的乳娘姚婆)获老艺人奖,曾金凤、李兰香获得演员一等奖。
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青岛市胶县茂腔剧团参加演出《燕双飞》,获剧本创作奖、优秀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服装设计奖。曾金凤、张茗华、匡国栋获优秀表演奖,张梅香等获表演奖。
社会活动
2014年,高密市艺术剧院创排了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茂腔大戏《红高粱》。
2018年5月,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田埂上的绝唱之胶州茂腔、胶州大秧歌》开机发布会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东小屯村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