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四平调

历史渊源

四平调四平调

四平调是一种地方传统戏剧,起源于豫东花鼓,并经过整理和发展。它吸收了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为了配合花鼓曲调,四平调使用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并借用梆子戏的打击乐器来烘托气氛。这个戏剧名称中的”四平八稳”指的是它的唱腔非常稳定而平衡。因此,四平调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

这种戏剧的发展过程清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被认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百多年来,四平调凝聚了民间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深受古黄河两岸数百公里地区人民的喜爱,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优秀地方戏曲。

四平调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接壤的地区。它以花鼓为主,吸收了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时也被称为”四拼调”,后来改名为”四平调”。它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独具一格,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金乡四平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3日,砀山四平调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四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这些荣誉进一步证明了四平调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包括《小包公》、《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等,总共有50余出。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砀山四平调剧团开始排演大量的现代戏,如《焦裕禄》、《白毛女》、《丰收之后》等,演出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备受好评。这些现代戏的数量超过了20出,而对于板式唱腔的名称,则有多种说法。根据花鼓戏的板式划分,可以分为[二四板]、[平腔]、[紧板]、[直板]、[散板]等不同类型。基本唱腔通常由4个乐句组成,每4句为一翻。旦角的唱腔近似评剧,小生的唱腔近似京剧,须生和花脸则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他角色有时在行腔和弦音上存在差异,直到最后才统一起来。一般情况下,当一段唱完时,最后一句留给其他角色来唱。伴奏乐器主要有高音二胡,还包括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艺术特色

四平调是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元素,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在这种唱腔中,女声质朴而委婉俏丽,男声则表现出高昂豪放、刚柔并济的特点,同时保留了较强的说唱特色。

与二黄声腔相比,四平调非常接近,因此也被称为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发展而来,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都有四平调的唱腔。四平调的唱腔融合了西皮和二黄两种风格,京胡在伴奏时使用二黄的把位。

四平调的板式相对较少,只有原板和慢板两种。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所区别。我们将中速节奏的称为四平调原板,将慢节奏的称为四平调慢板。

传承意义

四平调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支重要分支,具有深远的传承意义。以下是四平调的传承意义部分:

1、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四平调作为一种地方性剧种,代表了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使其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

2、丰富中国戏曲艺术:四平调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具有特殊地位,是其发展过程的缩影。通过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特点,四平调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形式,也为中国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

3、传递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四平调在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的传递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剧情、唱腔、表演等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古代黄河两岸地区的生活场景、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传说,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和认知这些传统与文化。

4、弘扬地方特色与身份认同:四平调作为地方剧种,深深扎根于其所在地区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环境。它是当地人民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保护和传承四平调,有助于弘扬地方特色,加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作为一种多元融合的戏曲形式,四平调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艺术家的关注。它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演出,也在国际间进行文化交流与交融。这种交流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促进世界戏曲艺术的多样性与发展。

总之,四平调的传承意义体现在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丰富中国戏曲艺术、传递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弘扬地方特色与身份认同,以及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等方面。通过传承和发展四平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34/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