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剧种起源
眉户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传范围广泛,包括河南的西部、山西的南部,以及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它在关中地区特别盛行。眉户戏又称为“眉鄠”或“迷糊”,其起源仍有争议。
眉户戏的声腔贡调多取材于明清时期关中民俗曲。据传说,明代武功县的状元康海因刘谨案牵连而返回家乡,他致力于秦腔事业,组建了“康家班社”,倡导秦腔和眉户戏。康海创作了500多首散曲,这些曲子源于他在遭受丧妻、丧子和丧儿媳打击后,在昏沉中哼唱出来的。这些曲子由两位妾女记录下来,康海后来与周边县的小调相结合进行筛选分类和创作。这些曲子分为大调和小调,配乐器有琵琶、板胡、边鼓和海笛,被称为曲子戏,后来成为西北五省流行的眉户戏。
陕西眉户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东路眉户起源于华阴和华县,因其曲调悦耳动听、迷人,陕西有一种解释说将“胡”解作“戏”,所以称为“迷胡”,意思是迷人的戏。华阴和华县位于周朝郑国的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民间有一句俗语:“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西路眉户据说起源于陕西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古称鄠县),因此得名“眉户”。眉户曲最初发源于陕西民间歌谣,古称为“清曲调”。它以民歌中的情歌、牧歌、樵歌、渔歌、小调和童谣为基础,在明代引入了元代小令和套曲的演唱方式,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艺术。
艺术特色
清代乾隆年间(1735-1795),眉户戏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受到广大群众喜爱。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流行地域。比如“东路曲子”流行于华县、华阴县、潼关等地;“西路曲子”在眉县、户县、凤翔等地流行;“南路曲子”在洋县、城固、汉中等地流行;“北路曲子”在延安、府谷、延长等地流行。长安以及各路曲子的流行地区逐渐缩小,多数只在“地摊子”上清唱。
嘉庆年间(1796-1820),眉户戏开始在华阴和华县一带发展为眉户戏曲。杨运子班在华阴、华县一带流动演出。眉户戏常与秦腔同台兼演,被民间称为“风搅雪”。
道光年间(1820-1850),眉户戏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并且开始在农村群众中表演。晋南的艺人开始将眉户搬上戏台演出,初始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和小丑扮演的小戏。艺人们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蒲剧的音乐和表演手法,逐步发展成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
道光年末年,青海省民和县李二堡村引进眉户戏,每年春节耍社火、唱眉户戏,成为节日的一部分。眉户戏吸收了众多民间小调,唱腔多有改进,曲调众多,刚柔并济,广泛流行于民间。
流派艺术
陕西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 。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培养了一些专业的陕西戏曲艺术家,他们基本都是擅长秦腔、眉户和碗碗腔戏路的专业人士,包括:李瑞芳、马友仙、吴德、雷开元、白江波、崔慧芳这些老一辈艺术家 ,还有张新尚、杨荣荣、齐爱云、孙存蝶、李小锋、李梅、李娟、李东桥、谭建勋、任小蕾、王新仓、张蓓、丁良生、任美玉、李君梅、徐松林等中青年戏曲艺术家和优秀戏曲演员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戏传承人李瑞芳,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理事,历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碗碗腔)团团长;还是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她擅长工闺门旦、青衣和老旦,成功塑造了许多不同年龄、性格迥异的古代和现代人物形象,尤其在演现代妇女方面享有盛誉。她演唱的一曲现代眉户戏《梁秋燕》更是闻名遐迩,被群众称为“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戏传承人李梅,是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西安交大戏剧学
保护现状
眉户剧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曲子戏主要以民间业余演出为主,专业演出团体相对较少。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曲子戏的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现如今已经面临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眉户剧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相关地区采取了积极的行动。2008年,陕西省华阴市和山西省临猗县共同申报,使得眉户剧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南眉户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2014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功申报陕西眉户,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并于同年5月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眉户的牌匾。最新的保护单位名单于2019年11月公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正式获得“眉户”项目保护单位的资格。
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眉户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