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绵拳

历史渊源

绵拳绵拳

绵拳的起源和传承可以总结如下:绵拳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仍无确凿证据。孟光银是绵拳在上海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他在1920年前后来到上海传授绵拳,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孟光银原是清朝时期的镖师,在学习绵拳之前曾走镖于山东和河南地区。根据吴志青所著的《太极正宗》一文记载,孟光银是从一位老翁那里学到了绵拳。而关于这位老翁是自创绵拳还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目前无法确切得知。可以确定的是,孟光银学习绵拳的时间至少在民国以前。据文中记载,孟光银来到上海后居住在富商李瑞九家,并被聘为拳术教师教授绵拳。孙福海是孟光银在上海收徒弟中最早的一位,他跟随孟光银学习绵拳长达八年,成为绵拳的积极传播者。孙福海后来迁居上海兰桂坊并在那里教授绵拳。孟光银去世后,孙福海继承其遗志,专门教授劳动人民绵拳,以用于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期间对绵拳进行了创新,最终发展成了适应上海地域文化的绵拳。孙福海有许多徒弟,其中包括他的儿子孙长根、弟子孙宝庆以及其他人,这些人都成为了上海绵拳的积极传播者。

基础功法

绵拳是上海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包含丰富的内容和自成体系。

在绵拳中,有多种手型,如拳、掌、豹拳和虎爪等。

步型也是绵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马步、弓步、虚步等。

此外,绵拳还有各种步法,如跟步、腾步、龙形步等。

肘法也是绵拳技术要求的一部分,包括挑肘、崩肘、拐肘等。

在练习绵拳时,需要注意以下技术要求:

姿势要求:保持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重心始终保持居中,不能超出脚尖,以免被对方带动。

动作要求:在搏击时,动作的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体现出绵拳的攻防特点。

身法要求:将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与吞、吐、闪、顶、冲、撞、挤、靠、滚、扭等攻防变化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

眼法要求:通过眼神表达出一招一式的意识,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

精神要求:全神贯注,气势上压倒对方,表现出勇敢、无畏、不可战胜的气概。

劲力要求:刚柔并济,发劲时要有爆发力。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以气息配合发力,内外协调,做到内外合一。

呼吸要求: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时用“托”法,刚劲动作时用“聚”法,由高到低动作时用“沉”法,保持自由换气,不憋气,意念引导动作与呼吸,气沉丹田。

节奏要求:练习时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节奏,掌握架子的舒展大方。

传承保护

近年来,上海的绵拳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绵拳主要传承区域杨浦区,成立了“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成为推动绵拳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得益于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的努力,绵拳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被杨浦区和上海市命名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荣誉代表性传承人是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的董事长、绵拳门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先生,为绵拳的传承、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成功申报为“非遗”之后,绵拳积极进入校园,并建立传承基地。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街道办事处、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与上海市昆明学校、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签订协议,成为绵拳校园传承基地。每周,绵拳教练将前往学校开授绵拳拓展课,开创了绵拳传承的新模式。这些努力显示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以及绵拳“非遗”传承人的奋斗下,这一优秀的传统武术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并为我国“非遗”事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做出重要贡献。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杨浦区江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获得了“绵拳”项目保护单位的资格。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79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