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密洛陀》是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之一,主要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它将神话、创世和英雄元素融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丽事迹。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过多年保护和推广,《密洛陀》和祝著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申报的《密洛陀》成功经过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瑶族支系复杂,划分不统一。按“支系——分支——小支”来划分,瑶族可分为四大支系、16个分支、39个小支,包括勉瑶、布努瑶、拉珈瑶和平地瑶。《密洛陀》是自称“布努”的瑶族第二大支系的一首创世古歌,流传千年,口传代代相传。独特的民族历史造就了布努瑶的独特文化,《密洛陀古歌》作为布努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布努瑶民族在童年时代由于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局限性而产生幻想,用传说讲述历史发展的进程,《密洛陀古歌》反映了布努瑶先民对万物起源、人类起源的认知。此歌主角密洛陀是一位女神,讲述母系社会的神话故事。据考证,布努瑶与中国历史上的“九黎”、“三苗”、“南蛮”有渊源关系,是这些部落的一部分。《密洛陀古歌》初始产生地应是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其造人类的地方据说在今河南省洛阳一带。
内容概况
《密洛陀古歌》通过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以浩瀚的篇幅和恢宏的气势,讲述了女神密洛陀的传奇经历。从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万物的起源、治理大地山河、征服自然灾害、与妖魔怪兽的斗争,到族群分裂、继宗接代、密洛陀的续寿与病故、族内外的矛盾和冲突、本族迁徙的原因和经过等重大事件,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密洛陀的伟大业绩。整部古歌热烈赞颂了布努瑶始祖母密洛陀的英勇表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民间文化佳作。
传承意义
密洛陀是中国南方瑶族聚居区流传的古老神话和古歌,融合了神话、创世、英雄等元素,讲述了女神密洛陀的英勇事迹。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首先,密洛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通过研究和传承,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密洛陀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它展示了中国南方瑶族文化的独特风貌和瑰丽面貌,并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中国多元文化的窗口。
最后,密洛陀也是瑶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传承和发扬,有助于激发瑶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瑶族群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