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渊源
根据周作人所写日记推测,“绍兴莲花落”最初问世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20世纪初,“跑街卖唱”阶段的艺人们演唱的内容多是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词”,演唱方式并不固定。民国初年,受越剧前期落地唱书的影响,唐茂盛采用“独歌帮腔”的方法,由此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唱腔,艺人们自称为“哩工尺”唱法,表演形式也从“跑街卖唱”改为“草台演唱”。随着时间的推移,曲目也逐渐从说唱“节诗”发展为说唱长篇回书,艺人队伍扩大,观众群体也渐渐增多。20世纪20年代后,以四胡伴奏的演出形式逐渐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在1949年之前,绍兴莲花落艺人主要在农村或城区茶馆自发演出,观众以农民和锡箔工人为主;1949年以后,政府开始对艺人队伍进行管理,并整理书目。在70年代以后,绍兴莲花落的表演、唱腔及音乐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演出方式也进行了双档、多角和伴舞等探索。
艺术特色
绍兴莲花落在表演形式方面,一般由三人组成一组进行表演,其中一人为主唱,两人为帮唱,并同时担任伴奏。帮唱者之一负责敲打板子,另一位则使用拉弦胡琴。20世纪中期后期,绍兴莲花落开始出现四胡的伴奏形式,并逐步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形式。目前的演出不仅唱基本调,还会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同时也增加了表演元素。绍兴莲花落的说白唱词使用通俗易懂的绍兴方言,音乐唱腔朴实流畅,而故事情节则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调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为“哩工尺”,后期则为“基本调”。唱辞大致以七字为基本,但常因人而异。前期唱调“哩工尺”以说唱者一人主唱,另外两人为帮唱,其中一人使用板打节奏。音乐结构则为起板一前奏―起腔一间奏―平板一转句―落调一尾声。
传承保护
随着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休闲方式、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绍兴莲花落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导致观众数量减少;此外,曲艺行业缺少吸引力,从而导致想要从事此业的人越来越少,演艺群体逐步缩小。总之,自形成以来百余年的时间里,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已经失散无数,所剩无几。
为了保护绍兴莲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搜寻、挖掘和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手抄曲目本、老照片和原始乐器等;其次建立了绍兴莲花落研究所,并于2007年1月挂牌成立;最后进行了传承性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传承基地、走进校园、举办大型赛事和改革创新等。
代表人物方面,倪齐全和胡兆海都是绍兴莲花落的传承者,倪齐全早年业余演唱莲花落,后来从事专业演出和创作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市的专业奖项;胡兆海则曾在绍兴曲艺团成为专业莲花落演员,并在1997年后个人出资兴办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两人均于2017年8月10日被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绍兴县文化业务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绍兴莲花落的文化遗产,但2019年因机构改革需要撤销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和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