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绍剧

历史渊源

绍剧绍剧

明朝嘉靖年间,秦腔传入浙江绍兴,并与本地余姚腔融合,形成了激越昂扬的“调腔”(又称为“绍兴高调班”)。这种腔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二凡》,表演形式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此后,昆腔和乱弹盛行,高调班也开始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了三合班。在清乾隆年间,三合班开始流行,并在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支持,而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绍兴乱弹班应运而生。清末民初,受京班影响,绍剧开始进入上海,化妆及舞台陈设均有改善,舞台开始设置软、硬布景和聚光灯。20世纪30年代,女旦开始登台,戏装、头饰日益鲜丽精巧,扮相逐渐规范。20世纪30至40年代,从其他剧种引进置景技巧,盛行机关布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按剧情进行舞台美术设计。1950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建国初期,浙江省有同春、同兴、新民等九个民间职业剧团,数量虽稍有减少,但由于招收新学员办了数期培训班,培养了接班人,使绍剧得到较大的发展。1956年,同春绍剧团更名为浙江绍剧团;1965年有专业绍剧团六个。在“文化大革命”中,绍剧受到很大的破坏,但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复苏。80年代起,逐渐采用化学材料代替棉布、木材制作布景和道具,并借鉴其他剧种进行舞台美术改革,但在变革中始终保持了绍剧的特色。到1982年,浙江省有三个专业绍剧团、一个绍剧训练班。建国后,不少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现代戏和历史剧,如《龙虎斗》、《后朱砂》、《火焰山》、《芦花记》、《香罗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血泪荡》、《阿Q正传》和《于谦》等,这些剧目在不同时期都曾获得过各种奖项或被拍成电影。

艺术特点

绍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为“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以“二凡”为主。唱辞则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其中,“二凡”的唱腔高亢激越,以紧拉慢唱为特点。其拖腔不受乐曲限制,演员可以根据人物感情需要,尽情发挥。而“三五七”因其唱句以前句三字和五字,后句七字组成而得名,它行腔委婉,宜于抒情。此外,“阳路”即吹腔,有“高阳”、“平阳”之分。

绍剧艺人的角色行当共有13种,称为“十三先生”。分为白脸、花脸、旦三堂。其中,“白脸堂”包括老生、老外、小生、副末;花脸堂包括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花脸;旦堂则包括正旦、花旦、老旦、作旦、五旦。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

绍剧的武功有的来自目连戏,有的吸收民间武术加以美化。例如,“打短手”、“九窜滩”、“手顶”、“窜刀”、“甩桌”、“推车跟斗”、“七十二吊”、“叠罗汉”等等。绍剧的唱法也有自己的特点,花脸用宏亮的“堂喉”(真声),小生和旦用“子喉”(假声),老生则用“乖喉”(真假声结合)。

绍剧的场面音乐包括丝竹、吹打牌子及锣鼓。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斗子”为辅。此外,还有唢呐、梆笛、笙、管等。大锣、大鼓、大钹是绍剧的打击乐器,气势宏伟,火爆炽烈。锣鼓点粗犷、朴实,自树一格,有“绍敲”之称。

绍剧〔三五七〕、〔阳路〕、〔西路〕的伴奏乐器以笛为主;〔二凡〕以板胡为主,辅以“斗子”(“金刚腿”)。乐队由6人组成,有“上三把”、“下三把”之分。50年代中期起,乐队逐渐扩大,增加笙、头管、琵琶、中胡、大提琴等。

经典剧目

绍剧剧目丰富,历史戏和家庭戏居多。其风格多为情绪愤慨、斗争激烈、感情奔放的一类戏,并有三百多个传统剧目。其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芦花记》等备受好评。各行角色都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丑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

绍剧传统剧目中,以“二凡”、“三五七”和唱“阳路”的形式表演的剧目较多,如《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龙虎斗》、《双贵图》、《双核桃》、《和番》和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此外,绍剧还有很多备受影响的剧目,如《龙虎斗》、《后朱砂》、《龙凤锁》、《芦花记》、《双贵图》等传统戏,以及新编历史戏《于谦》、《斩魏征》和现代戏《血泪荡》等。

绍兴著名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更是在电影中走向世界,先后在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周恩来曾四次观看绍剧演出,并与演员合影留念;毛泽东同志观看后,更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传承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绍剧艺术,浙江绍剧团成立了“绍剧保护与发展工程”实施机构,并设立了传统剧目排练、整理和“音配像”等小组,聘请了多位老艺术家为顾问。在达到繁荣绍剧事业的目标上,该团切实循序渐进、立足长远,加强绍剧保护与发展工程的实施。他们复排了传统戏《郭彦威》和《陆文龙》,并打算每年推出至少两个传统剧目的大戏,争取达到3-4台。此外,他们还计划在未来2-3年内将绍剧舞台上经常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增加到30台。通过收集整理优秀传统剧目、落实“音配像”前期工作以及打磨新编现代绍剧,他们努力冲刺戏剧节奖项,为绍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懈努力。据浙江绍剧团团长朱燕介绍,《陆文龙》的演出人员都是年龄仅16-20岁的绍剧小百花演出团的新生代。该剧将于11月5日进行彩排。

1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0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