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马街书会

历史渊源

马街书会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的起源年代尚存争议,可能最早出现在元代或者清乾隆年间。对于其起源,学者们有四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为纪念应国大夫张舒而设立;第二种说法认为是由马街村民为感谢刘秀施恩(当时马街村民曾救助刘秀),而演变而成;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是为了纪念马街人朱秀才,而设立;第四种说法则认为,是马德平学生为了庆祝某位名叫马街人的朋友的生日而组织起来的。

民俗概况

马街书会的活动包括祈神、拜师、收徒、说书、亮书、听书、卖书、买书以及其他民间艺术演出等。在书会的艺人堆里,不仅有名家大腕和高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童和几人联合组成的说唱团。他们拉、唱、演配合默契,其中有不少唱独角戏的艺人,有的用木杆和小扬声器自拉自唱,有的则将小喇叭放在田埂上,坐在地上或者站在田间自娱自乐。马街书会有多种曲种和曲目,河南坠子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此外,还有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评书、徐州琴书、道情、湖北渔鼓、凤阳花鼓、四川清音、山东快书、陕西快板、相声、小品等十多种。艺人们使用的乐器也非常丰富,其中“简板”是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它宽3厘米,长30-40厘米,使用梨木或红檀木制作,音色微颤清脆,为艺人在说唱时打节拍所用。此外,还有艺人自制的土乐器、古琴、唢呐等。艺人在书会上的表演称为“亮书”,而邀请艺人来表演则称为“写书”,其实际意义是对民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在乡下,如果家里“过事”,就会到书会上选择说书人,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选择自认为好的,然后商议书价或找经纪人协商价格,说定后请说书人到家中演唱。

文化特色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马街书会都会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以表演曲艺的形式祭神祈福,或是悼念先贤。这一天成为各地民间曲艺艺人在马街村相聚的日子。在此之前,许多艺人就已经赶到马街村准备会前的各项活动,如祈神、拜师、收徒仪式等。农历正月十三日为会亮书、写书的日子,因此所有赴会艺人必须到会亮书,亮书活动结束后,则进行演出。有些艺人会一直演出到农历二月初二。从农历正月初七筹备始,到演出结束的农历二月初二,马街书会的重要时段长达一个月之久。

传承保护

马街书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历史文化价值是指它作为民间文化和民俗的代表,对研究曲艺艺术发展规律、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发展与群众生活、信仰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社会功能价值则在于书会作为文化空间,可以让各种身份的人们进行自由交流、平等交易,感受到平等、自由带来的生活充实和欢乐。

马街书会的传承包括三个方面:书会会首的传承、主要曲种代表艺人的传承和接待艺人的主要村民家族的传承。其中,书会会首负责书会的事务管理,如艺人演出、接待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而作为书会核心的主要曲种代表艺人在曲艺行规矩中相互传授技艺,并将十三马街书会作为必交代的重要事项,传承至今。此外,接待艺人的家族也一直重视保护和传承马街书会,马街一带村民家家户户都无偿为艺人提供食宿和亮书的方便,形成了司氏、孙氏、胡氏、黄氏、郭氏、刘氏等接待曲艺艺人的热心家族。

为保护马街书会,2019年11月,宝丰县人民文化馆获得了“马街书会”保护单位资格。这也表明政府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

1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1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