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顾绣

历史渊源

顾绣顾绣

顾绣,又被称为“露香园顾绣”,是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区的顾名世家,顾绣因此得名。据传,顾绣的绣法起初出自皇宫大内,后来顾家相继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顾绣名手,为顾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时期,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设立了刺绣作坊,并广泛传授顾绣技法。这使得顾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流传开来,民间妇女纷纷仿制,商人也纷纷开设绣庄以收购绣品,顾绣的声誉迅速传遍江南地区。然而,在清代嘉庆年间以后,顾绣逐渐衰落,并几乎失传。

露香园位于上海松江府地区,松江人一直以恢复顾绣为己任。20世纪20年代,松江的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了“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其中包括“女子刺绣班”,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然而遗憾的是,该学校在后来的战争中被炮火摧毁,再也没有恢复。

直到20世纪70年代,松江工艺品厂响应周恩来总理有关挖掘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于1972年底开始筹备恢复顾绣艺术。他们聘请了二三十年代在松筠女子学校学过顾绣技艺的戴明教老师来传授艺术。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刚刚复苏的顾绣遭到了“复旧复古”的指责,进一步阻碍了顾绣的发展。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松江工艺品厂成立了顾绣组,才得以恢复对顾绣的研究、传承和生产。随后,松江工艺品厂正式成立了顾绣车间,组织生产。松江的顾绣艺人不断创作出一批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顾绣新作品,使顾绣焕发出勃勃生机,宛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一般。

文化特征

顾绣独到的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半绘半绣,画绣结合:顾绣以宋元名画作为摹本,将画绣结合,实现了绣代画的效果。比如在《群仙祝寿图轴》中,人物的锦裳是先上底色,再用绣线绣出锦纹;而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上色,不加绣。这种创新的技法使得山水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2、多变的针法,不断创新:顾绣采用了十余种复杂多变的针法,包括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这些针法的运用使得刺绣更加丰富多样,增添了艺术的表现力。

3、间色晕色,补色套色:顾绣采用了中间色线,不仅有正色线,还有丰富的中间色调,用来表现山水、人物、花鸟等的层次和色彩效果。通过补色和套色的手法,顾绣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自然景色。

顾绣以其独特的技法,区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专门绣制书画作品,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传统的绣法与国画的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形成了一体化的效果,为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制作技法

制作顾绣的第一步是选择临摹的蓝本,通常是从山水、花鸟、人物等文人绘画中选取。接下来,绣娘将绣布平铺在透光的玻璃案上,并用毛笔勾勒出线条,为后续的上色做准备。然后,绣娘准备不同颜色的丝线,以还原原画中的各种色彩。如果笔线不足,针线可以取而代之;如果墨色有晕缺,线线可以补足。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线代替墨,就可以完成绣作的点染效果。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绣品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效果。

传承保护

顾绣,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被誉为“绣艺之祖”。在中国刺绣工艺的发展史上,顾绣以其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闻名。传承了400年的顾绣经历了由盛而衰、乃至消亡再到重生的历程,可谓上海民间刺绣史上的奇迹。

顾绣的特色之一是将画与绣相结合,以画作为蓝本进行刺绣,极为精细。顾绣绣匠们用一根线劈成36根丝进行刺绣,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处理。一个下午的时间可能只能完成一只鸟身上的一根羽毛,可见其精细程度。

顾绣对中国刺绣工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即使在明代时期,其他地区的绣艺如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也借鉴并运用了顾绣的针法。

为了保护顾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顾绣作为上海的一个民间曲艺项目入选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第二批全国试点项目。2005年,上海市还率先向27名顾绣民间老艺人发放了艺术津贴。而在2019年11月,上海市松江区文化馆获得了“顾绣”项目保护单位的资格。

顾绣的传承人戴明教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顾绣作为一项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不仅在上海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备受关注和保护。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4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