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陈三五娘

历史背景

陈三五娘陈三五娘

《陈三五娘》是一部以元宵节为背景的柳子戏,讲述了泉州人陈三与黄五娘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潮汕地区广为传颂。元宵节的“走花灯”活动营造出浪漫的氛围,为年轻人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过去,那些平日里少有出门机会的贤淑女子,只有在这一天被允许外出观赏灯笼。她们常常借此机会与心仪的人私下交谈,因此,元宵节也成为无数美好姻缘的见证。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及歌曲《遂溪县元宵雷歌》中的“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都是对这种浪漫氛围的描绘。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句子则形象地表达了陈三和五娘彼此间情感的展开。或许我们中间也会有人因为“闹元宵、走花灯”而谱写出一段精彩的爱情故事,创造无数美好的姻缘

文化现象

“陈三五娘”是一个被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的民间故事。1993年,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刘美芳发表了《陈三五娘研究》这篇硕士论文,成为了台湾继陈香、林艳枝之后对陈三五娘故事全面研究的重要著作。

根据刘美芳介绍,她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撰写该论文,调查范围包括台湾、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潮州、汕头和香港,参考资料达到100多部,其中包括90部各种论著、32部歌册、剧本和小说、13部期刊和27部音像资料。

涉及到的剧本和音像资料涵盖了梨园、高甲、潮剧、莆仙、黄梅、海丰白字、歌仔戏(芗剧)、布袋戏和纸影戏等地方剧种;说唱形式有闽台的歌仔册、锦歌、南音、南管白字、竹马、车鼓以及潮州的歌册、歌谣;小说有《荔镜传》、《绣巾缘》、《陈三五娘》、《荔镜缘新传》以及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星》;电影方面除了大陆拍摄的梨园戏《陈三五娘》和潮剧《荔镜记》,还有香港的《新陈三五娘》和台湾的《益春告御状》、《陈三五娘》、《五娘思君》等;此外还有电视剧《荔镜缘》,舞台剧《现代陈三五娘》和舞剧《陈三五娘》。

1995年,《潮州市文史资料》发表了我市已故知名戏剧家刘管耀辑录的《荔镜春秋》,收录了自1521年以前至1995年四百多年来与“陈三五娘”相关的大事记,可以说是一部陈三五娘的文化史。其中包括了戏文剧作36处,出版小说17处,歌册22处,故事3处,音像制品26处,评介、研究文章68处,以及演出活动68处(其中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的6处)。

作为一个民间爱情故事,陈三五娘的流传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深度和广度远超过同类题材的故事。至今,这个故事仍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光是我市就创作了潮剧《益春夜遇》、《荔镜外传》、《益春》、《荔镜后传》以及近期获奖的《益春外传》,这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刘美芳的《陈三五娘研究》中,通过对故事发展及各版本、各门类的对比研究,她得出的结论是,《陈三五娘》相较于《莺莺传》中的张拱与莺莺,《花舫缘》的唐寅与秋香,更具有“人本主义的浪漫精神”和“人的觉醒”,“在意识上有反叛时代束缚的价值”。此外,通过语言的共通性,它流行于泉州、漳州、莆仙、潮州,并通过移民扩散到了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对于”陈三五娘”这一文化现象,是否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呢?通过这一现象来研究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可能的。根据上述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艺术价值

《陈三五娘》是潮剧的经典名作,也被称为《荔镜记》。尽管两者都是同一部戏曲,但《陈三五娘》更广为人知。

在《百年梨园春秋》中,可以看到梨园戏《陈三五娘》,而潮剧的《荔镜记》则少见。这使得《陈三五娘》在潮汕本地和其他地方更有影响力。

《陈三五娘》这个名字相对通俗,普通老百姓一听就能了解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陈三和一个叫五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因此,不论是在潮汕本地还是在外地,相比于《荔镜记》,《陈三五娘》这个名字更具影响力。

在剧中,荔枝和镜子是证明陈三和五娘之间爱情的物证。五娘看见陈三骑马过去时,用荔枝来表达她的爱意。这也引出了一首民谣:“六月暑天时,五娘楼上赏荔枝,陈三骑马楼前过,五娘荔枝掷给伊!”正是因为有了荔枝传情,才有后来陈三假扮磨镜师傅来到黄家的情节。借助磨镜这个机会,陈三自愿卖身以抵押镜子。如果没有荔枝和镜子,这出经典戏剧无法继续演绎下去。

这部剧目最早上演是在明朝时期,流传至今的明朝潮州戏文中,就有一种是《荔镜记》。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宋朝,而宋朝是一个注重婚姻官法的时代。在当时,男女没有媒人而在一起是不被社会所容许的。而《荔镜记》中的“荔枝宝镜为媒证”概念,则为这个故事提供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合理的解释。

艺术影响

“陈三五娘”这个美丽传说在闽南文化圈广为流传。它起源于历史故事,后来发展为戏曲,而戏曲又使民间传说更加传奇。历史上真实存在着陈三、五娘、五娘的婢女益春以及与五娘定亲的林大。据清代潮阳人郑昌时在《韩江见闻录》中所记述,泉州书生陈三曾随兄嫂前往广南任职,在途中经过潮州时邂逅了黄九郎之女黄五娘,两人一见钟情,决意结婚,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最终走到了一起。陈三的真实身份是南宋末年的泉州市洛江区河市梧宅的陈家第三子,他有个别名叫陈三。陈三的故居附近有一道水坝被称为陈三坝,而陈三读书的地方叫做”青阳室”,至今仍可找到一些遗迹。20世纪中叶在泉州朋山岭上发现了一块刻有陈三墓志铭的碑石,上面称陈三是一个”风流倜傥,工诗善文,无意仕进”的人物。自从他娶了黄九郎的第五女儿碧琚为妻后,就隐居在林泉。

这个传说从历史故事开始,发展成为民间传说,然后出现了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祖本),接着是明代嘉靖前《荔枝记》和明代嘉靖《荔镜记》的演出本,最后形成了现代广泛流传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的演出本。在戏曲中增加了元宵赏灯、林大托媒、陈三游街、陈三磨镜、陈三为奴,益春留伞、巧绣孤鸾、林大逼婚、五娘断约、夜奔泉州等情节。一些后来被删节的戏文如林大告状、五娘探牢、发配崖州、小七送书等则成为民间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三五娘的传说不断充实,后来还衍生出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多种文艺形式,并有专门研究这一传说的学者专家。

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神话爱情悲剧不同,陈三五娘的故事表达了追求美好爱情的思念,陈三作为一位书生,为了追求爱情,隐瞒自己的身份,甘心做奴仆三年;而黄五娘则敢于违背封建礼制,与心爱的人私奔。他们这对有情人最终能够走到一起,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了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并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符合了”人民群众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让人们在故事中享受到美的享受。在传说中,当元兵入侵泉州时,陈家宅院被官兵包围并被火毁,陈三和五娘不得已出逃,最终双双选择投井殉情。这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以及生死相依的凄美结局让后人感动,赞美,并流传至今。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6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