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梨园戏

发展历史

梨园戏梨园戏

梨园戏是一种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省泉州、漳州及台湾省的闽南方言区域,还传入了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被称为“古南戏活化石”,它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闽浙之音”。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为“上路”和“下南”两支,每支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和唱腔曲牌。梨园戏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梨园戏音乐。它在泉州地区特别流行,而泉州在晋朝至唐朝时期的音乐、歌舞已经非常繁盛。除了保留古乐曲外,梨园戏还有土生土长的剧目,具有浓郁的泥土味和特色的表演形态。

剧目

梨园戏是一种汉族民间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保存了大量南戏剧目的特点而闻名。据统计,仅在以上47个剧目中,属于宋元南戏的就有26种。其中,除了《王魁》、《赵贞女》(即《蔡伯嘴》)、《朱文》、《刘文龙》、《郭华》、《刘知远》等被古人称之为”戏文之首”的剧目外,还有《韩国华》、《朱寿昌》、《江中立》、《田淑培》、《宋祁》、《姜明道》、《刘永》、《尹弘义》、《刘阮》、《杜牧》、《梁意娘》、《苏盼奴》、《颜臣富》等二十多个是梨园戏独有的传本或存在的剧目。

明代时,梨园戏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荔枝记》的诞生标志着梨园戏进入了黄金时代。不过,《荔枝记》经过多次演出和互相传抄后,导致”字多差讹,曲文减少”。因此,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时候,当时的”潮泉二部”的《荔枝记》增加了”颜臣勾栏诗词北曲”,并改名为《荔镜记》。

《荔镜记》以轻喜剧的手法,描写抒情的爱情故事,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此几百年来一直盛演不衰,广受欢迎。由于故事发源于闽粤两地,所以《荔镜记》用泉、潮方言和声腔进行演出。此外,《荔镜记》还被移植到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其他剧种中。

在南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入侵闽,蒲寿庚作为泉州市舶司提举降元,大量屠杀宋朝的官员。这导致曾被官宦人家养着的“小梨园”家班散落民间,并开始与下南戏、上路戏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由于这三者的起源不同,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传统剧目。

下南戏包括有13个剧目,其中包括《苏秦》、《梁灏》、《吕蒙正》、《范雎》、《文武生》、《岳霖》、《刘秀》、《刘永》、《刘大本》、《周德武》、《周怀鲁》、《百里奚》和《郑元和》。

上路戏包括有18个剧目,其中包括《苏秦》、《苏英》、《程鹏举》、《朱文》、《朱寿昌》、《朱买臣》、《尹弘义》、《刘文龙》、《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杨六使》、《王魁》、《王祥》、《王十朋》、《赵盾》、《孙荣》和《蔡伯喈》。

小梨园有16个剧目,其中包括《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朱弁》、《韩国华》、《刘知远》、《蒋世隆》、《郭华》、《葛希亮》、《杨文广》、《西祁山》、《宋祁》、《江中立》、《王昭君》、《田淑培》和《崔杼》。

流派艺术

1.流派:

梨园戏是宋元南戏的传承,保留了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大梨园的“上路”和“下南”三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剧目,如《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共保存了25种南戏剧目。至今,梨园戏仍在舞台上存在,并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戏剧样式。它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各个行当都必须遵守这种规范。

梨园戏的音乐保留了以鼓、箫、弦伴奏为主的形式,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的用泉州音演唱,属于曲牌体,一字多腔。至今仍沿用古曲牌名如【摩珂兜勒】、【霓裳羽衣曲】。梨园戏所使用的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上弦为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代的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

在梨园戏中,传统的演出场地称为“棚”。演出前需要举行“献棚”仪式,供奉戏祖师田都元帅,之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与一般戏曲舞台不同,棚的正后方只设有长条椅。南宋杂剧《眼药酸》的砌末至今仍可在梨园戏净、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看到。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时期戏剧的文献和活态资料,展现了南戏文化和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然而,由于时代变迁和观众减少,梨园戏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相关传承人包括陈济民、王胜利、蔡娅治、许天相、曾静萍等。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6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