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历史渊源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之一。它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的黎城和潞城交界地带。早期黎城上党落子也被称为“黎城落子”。据记载,在清代同治八年(1869),潞城的潞河村创建了合意班,并演唱落子剧目。此后,李家庄村、微子镇、黄牛蹄、小常村等地相继成立了班社,使得上党落子的演出范围逐渐扩大到潞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地。
除了上党地区,晋中的左权、榆社,以及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到了1955年,这个地方戏曲剧种正式定名为“上党落子”。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河北武安的落子艺人将武安落子带到了山西的黎城一带。当地的艺人们在武安落子的基础上,吸收了该地的民歌小调、上党梆子,以及蒲州梆子的艺术元素,形成了上党落子。最初它被称为“黎城落子”。
光绪年间,为了争取观众,上党落子开始学习武戏技艺,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提高,剧目、唱腔、表演等方面也变得更加丰富。它的演出活动范围扩大到了上党地区以外的很多地方,同时晋南地区也出现了兴胜班、平盛班等多个班社。
民国时期,当地成立了黎明剧团、壶山剧团、黎北剧团等,为上党落子的演出和传承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政府的支持,上党落子进一步发展。当地的剧团开始招收新学员,举办艺术培训班,并应邀到山西省各地参加各种编排剧目的演出。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党落子受到了沉重打击,所有传统戏和历史剧都停演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党落子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获得生机。剧团得到经费支持,购置了管乐、灯光、音响、无线话筒等西洋乐器和先进设备,更新了幕布、服装道具和大衣箱。此外,还聘请了外地导演指导剧目排练。上党落子因此再次焕发出生机,并赢得了各种奖项,为这个剧种争取了荣誉。
然而,21世纪初以来,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等冲击,老艺人逐渐离去,上党落子面临着如何保持活力的难题。
文化特色
上党落子唱腔的音阶为七声清乐宫调式,旋法中级进使用较少,多为跳进,甚至常用五度以上的大跳,大跳之后的反向进行是一大特点。整体上呈现出粗犷奔放、激越慷慨的艺术风格。传统用调多为E调或D调。
上党落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包括【流水】【清流水】【霸王鞭】【悲板】【念板】【散板】【哭板】【滚白】【垛板】【老套板】等板式。
其中,【流水】是基本板式,一板一眼,2/4记谱。可以根据行腔速度分为【慢流水】【流水】和【紧流水】。适用于叙事与抒情的唱段。
【清流水】是在【流水】的基础上放慢速度、扩展节奏、加强旋律。一板三眼,4/4记谱。多用于生、旦角的大段唱腔。
【霸王鞭】是吸收了上党梆子的元素,上句落“2”或“6”音,下句落于“1”音。一板三眼,4/4记谱。擅长表现深沉、向往的情感。
【悲板】是在【流水】基础上演唱悲愤的板式,多表现悲伤的情绪。
【念板】是一种似念似唱、以念为主的板式,唱词灵活、叙述性较强。无板有眼,1/4记谱。
【散板】是对【流水】曲调进行自由处理,分为【慢散板】【散板】和【紧散板】。上句多落在“6、2”两音上,下句落在“1”音上。
【哭板】是专用于剧中人物悲伤哭泣时的板式,无板无眼的散板结构。
【滚白】是【哭板】中的似说似唱一个插段。
【垛板】吸收了上党梆子的元素,根据行腔变化,分为【慢垛板】【垛板】和【紧垛板】。
【老套板】是吸收了河北老调梆子的元素,一板一眼,2/4记谱。旋律围绕“1、5”两音进行,上句落“1”音,下句落“5”音。
上党落子的曲牌体唱腔有【八板】【赞语】【钉缸调】【戏牡丹】【扑灯蛾】【锁板】等曲牌,艺人们称为“杂腔小调”。
在上党落子的演唱中,十分注重吐字清晰,以传递感情和演绎戏文为准备。所有行当在行腔时都是以真声为主,注重吐字清晰。受上党地区和黎城县方言影响,行腔较为正式、音调平直,缺乏圆润和润腔。
上党落子的伴奏乐器起初简单,使用板鼓、挎板、大锣、小锣和胡呼(头把)等。后来增加了二把、唢呐、笛子、堂鼓、大镲、小镲,以及月琴、琵琶等弹拨乐器。锣鼓经基本上从上党梆子、京剧和民间吹打乐中借鉴而来。
上党落子的角色行当最初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后来发展出齐全的角色行当,还多了一个二套须生。各行当分工明确,不再出现一个人兼演两个行当的现象。
代表剧目
据资料统计,截至2003年,上党落子的剧目超过400个,其中传统剧目约有200个。潞城区上党落子的代表剧目包括《两狼山》、《搜杜府》、《司马庄》、《反西唐》、《骂殿》、《女中孝》、《红罗山》、《花烛恨》、《青山英烈》、《廉吏风》、《互助组》、《新事新办》、《参军》、《捉特务》、《喜鹊登枝》、《劳动夫妻》、《腾出手来》、《游西湖》、《劈山救母》、《茶瓶计》、《秦香莲》、《碧玉莲捉猴》、《则天女皇》、《貂禅》、《宝莲灯》、《于无声处》、《小刀会》等。黎城县上党落子的代表剧目主要有《司马庄》、《密松林》、《搜杜策》、《血泪仇》、《赤叶河》、《茶瓶计》、《打鸾英》、《下边廷》、《斩子》、《骂殿》、《三关排宴》、《程婴救孤》、《朱元璋斩婿》、《两郎山》、《白蛇传》、《游龟山》、《蝴蝶杯》、《棘阳关》、《高平关》、《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
传承保护
上党落子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具有丰富的民俗、宗教和历史文化资源,与同地区的其他民俗文化如上党宫调、上党皮簧、上党傩戏、上党队戏相互交融,使其具备了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然而,在现代生活快节奏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老艺人逐渐离去,年轻一代的接班人也寥寥无几,导致上党落子的传承面临困境。其中,李仙宝是上党落子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于2009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保护和传承上党落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城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1977年举办了上党落子艺训班,吸收了40余名学员[7]。1995年,黎城县组织黎明剧团名角进行集中录像,以保留和传承经典剧目。2006年成立了黎城落子剧团,进一步推动了上党落子的发展。此外,黎城县还出版了《上党落子音乐》一书,并于2019年将潞城市红旗落子剧团和黎城县人民文化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通过这些保护措施,希望能够延续上党落子的传统,培养新的艺术人才,推广该剧种,以便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传承上党落子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