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好来宝

概述

好来宝好来宝

蒙古族曲种,意译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表演特点与汉族的数来宝和莲花落相似。好来宝,也称为“好力宝”,是蒙古语译音,属于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它由一个人或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大约形成于公元12世纪前后。好来宝用蒙古语演唱,有固定的曲调和韵律。唱词起初是即兴吟唱,后来逐渐创作,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好来宝”作家,如毛依罕、琶杰和色拉西等。演唱形式多样,包括两人对唱、一人自问自答和多人演唱等形式。演唱时,演员每人拉一把马头琴或四胡,自己拉琴自己唱,同时表演。唱词分为四句一节,押头韵;或者四句一押韵,或者两句一押韵,还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况。节目内容长度不一,艺人们经常即兴编词演唱。节目内容可以叙事、抒情,既有赞颂又有讽刺。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和反复等,在表演中非常普遍。因此,好来宝的表演具有风趣幽默、节奏明快、酣畅淋漓的特点。好来宝的题材多样,除了描绘儿女风情、世态变化和知识性的内容外,还包括许多民间长篇故事和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例如艺术家毛依罕的《铁牛》等。好来宝的音乐变化多样,节奏轻快活泼,唱词朴实优美,语言形象动人。好来宝以蒙古语演唱,演唱者均为男性,以四胡伴奏。有三种表现方法:单口好来宝,演唱者自己拉琴自己唱;对口好来宝,两人表演;群口好来宝,是六十年代由本区乌兰牧骑根据传统好来宝的演唱特点创作的一种曲艺形式,由4-6人齐唱、领唱、对唱等形式表演。其题材内容多以歌颂社会主义为主。

历史渊源

好来宝的起源多认为派生于“乌勒格日”。最早的好来宝是乌勒格日中的某一个唱段,包括英雄颂歌、思乡赞马、山水特写、将军上阵、两军作战、部队行军、上朝奏本、男女情爱等,都可以成为说书中的一段生动插曲。最早的好来宝曲目《燕丹公主》就是说书艺人在说唱七国故事时夸赞燕国公主燕丹的一段唱词。好来宝演唱实践中,许多具有创新天才的好来宝艺人不断打破陈旧俗套,根据内容创编曲调,采用夸张、对比、铺陈等手法,以诙谐风趣的语言、合辙押韵的诗句,描绘演唱者所熟悉的人和事,给人以艺术享受,使好来宝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

20世纪初叶以来,好来宝表演方式多样化,除了表现本民族生活的节目外,好来宝艺人也进行编演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好来宝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得到提高,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好来宝演员如象琶杰、毛依罕。许多文艺工作者对这一受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将单人好来宝变为多人表演,尝试使用各种乐器伴奏,结合戏剧情节和舞蹈动作,采用独唱、重唱、轮唱、合唱等方式进行表演,充分展示好来宝的艺术魅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专业文艺团体如乌兰牧骑对好来宝的演出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从单人自拉四胡自唱的形式变为数名演员各持一把四胡演唱,并用多种乐器伴奏。多人边拉边唱,或数人同奏,同唱一曲,使独唱、重唱、轮唱、合唱等交替使用,使吟诗、叙事、咏唱、舞蹈等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被称为“乃日勒好来宝”或“交响好来宝”。随后,业余宣传队等也纷纷学唱、学演,使好来宝在内蒙古地区迅速流传开来。

艺术特色

“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特有的曲艺形式,属于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通常由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演员不仅具备演唱和拉胡琴的技巧,还能即兴创作,展现触景生情的灵感。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与汉族的数来宝和莲花落类似,好来宝的表演特点也相近。它起源于乌勒格日中的一个唱段,并在200多年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好来宝的演唱形式主要分为四种:荡海好来宝、乌勒格日好来宝、代日拉查好来宝和胡尔仁(胡琴)好来宝。

好来宝的曲目长短不一,可以是数十行或数百行,甚至两人可以对唱数日。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铿锵悦耳,常以四胡伴奏,后来又发展出多种乐器伴奏。传统的代表曲目包括《燕丹公主》、《僧格仁亲》、《醉鬼》等,而新编曲目则有《党和母亲》、《两只羊羔的对话》等。

好来宝的唱词和蒙古诗歌类似,要求押头韵,即每四行或两行形成一个韵脚,甚至数十行也可以形成一个韵脚。好来宝的节奏轻快活泼,唱词朴实优美,语言形象动人。表演者多为男性,以四胡(低音四胡或中音四胡)作为伴奏。好来宝有单口、对口和群口三种形式,以音乐丰富多样,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而闻名。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687/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