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儋州调声

历史渊源

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 

相传儋州调声起源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的三都、峨蔓、木棠、光村等沿海地区。自秦汉时期开始,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移民陆续迁入儋州,他们的语言受到了当地方言和其他语言的影响,逐渐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方言,即儋州话。用儋州话演唱的儋州民歌就是儋州调声,是儋州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北宋大文豪苏轼被贬居儋州时深受儋州调声的感动,曾以诗句描述了它的魅力。到了清朝末期以后,儋州调声艺术逐渐发展完善。然而,由于社会的变革,这种民间艺术的发展时起时落,后来逐渐走向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儋州调声得到了抢救、传承和发展,1954年,儋县调声队参加了全国、全省民歌汇演。20世纪60年代,关慧棠到儋州采风,将其改称为“调声”,后来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文革”期间,儋州调声被视为封建文化受到批判和限制。改革开放后,儋州调声得到了解放,并于1980年重新搬上了舞台,再次展现其艺术魅力。

基本特征

儋州调声是一种独特而有感染力的民歌形式,源自儋州山歌,但又突破了山歌的演唱形式。它音乐与舞蹈相结合,集体对歌,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对歌时男女双方手勾着手,站在一定距离面对面进行。每个队都有领头歌手,负责选择对歌词和起调、领唱。

为了发挥表演的最佳效果,表演队伍随时可以变化,有时成半圆或圆形,有时排成一线。歌手们手勾着手,有节拍地挥动,两脚有节奏地移动,手舞足蹈,生动活泼。男唱女答,互不相让,男的热情奔放、刚强有力;女的温柔细腻、温情诱人,欢乐中沉醉其中。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调声曲调的形成主要通过对乐句的重复和对音乐主题的模仿。曲调构成可分为几种类型:派生型、支生型、外来型和综合型。

曲体结构的基础是上下句的对应关系,有几种不同体式:一句对应体、三句对应体、四句对应体、复对应体和长结构。每种体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态。

传承保护

儋州调声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歌,其伴随的民俗和特点与其他地区的汉族传统有所不同,呈现出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特点。研究儋州调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以及儋州地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方式和过程。

尽管儋州调声相对于其他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状况较好,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仍面临一定的挑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学唱调声,更多的人转向流行音乐,使得原本属于年轻人的调声变成了中老年人的表演。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这一曾经普及整个儋州的调声也面临断层和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儋州调声,儋州市历届领导和文化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决定每年中秋节为儋州调声节,并组织相关人员整理和编辑调声歌集。此外,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和调正山歌协会,开展民间调声活动及抢救保护工作。儋州调声也被列为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并被授予特定保护单位资格。

总之,对儋州调声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以确保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75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