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五音戏

历史渊源

五音戏 五音戏 

五音戏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起初是秧歌腔,它是秧歌和民歌的结合,伴奏只有锣鼓,角色很少,后来逐渐增加。随着人们为其填词和编创故事,使得秧歌腔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吸引力也增强。

另一个阶段是周姑子戏,也称为肘鼓子。肘鼓子是一种声腔系统,因演唱时用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山东地区和苏北一带的地方戏曲都属于这一系列,包括五音戏、茂腔、柳腔和柳琴戏等。最初,秧歌腔也属于肘鼓子,但随着周姑子的加入,无论是腔调还是表演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周姑子”的名字来源于当地方言对尼姑的称呼。青野村的艺人赵宝子学习并改革了周姑子戏,靳成章和靳成花兄弟也拜他为师。靳氏兄弟后来把戏名定为“周姑子戏”。在民国初年,周姑子戏在章丘及周边地区已经声名远播。20世纪20年代,靳氏兄弟率领戏班赴济南大观园演出,引起了轰动。梆子戏班主邓洪山对周姑子戏产生了兴趣,与靳氏戏班合并,并拜靳氏兄弟为师。

此时周姑子戏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板腔体系,并借鉴了京剧、昆腔和梆子等剧种的伴奏、服装、道具和化妆,形成了专业的演出社班,并不断扩大影响力。1935年,邓洪山带领由两个“武场”和两个男演员组成的“五人班”前往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最终,剧种名称确定为“五音戏”,至今沿用。

特色特征

唱腔

板式五音戏源于民歌,一般由两句体组成,主要以板腔体为主,同时穿插部分曲牌音乐。五音戏主要有悠板、二不应、鸡刨爪、散板四种基本板式,并且通过这些基本腔型的变化形成了本剧种的特色。 

唱词

五音戏的唱词具有浓厚的民间口头文学特点,常采用方言、歇后语、倒装句等表达方式,语言亲切生动,充满地方风味和生活气息。方言在唱词中广泛运用,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头午(上午)、晌饭(午饭)、忙活针线(忙着做)、拾拾摄掇的不得安(让人心里不安稳、不踏实)、盘巴起腿来咱拉拉长谈(跷二郎腿)等等。 

乐器

早期的五音戏只使用打击乐作为伴奏,包括鼓、板、大锣、小锣、小钱等乐器,采用简单的锣鼓经,形式单调,表现力较弱。有时演出需要演员兼任乐器演奏的角色,既是演员又是伴奏人员,扮演着双重身份。然而,这种简单的乐器编制无法适应复杂的大型剧目。后来,五音戏逐渐引入弦乐和管弦乐的即兴伴奏,加入了二胡、月琴、小提琴、板胡、中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和高胡等乐器。 [3]

脚色

五音戏的表演主要以二小(小旦、小生)戏和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早期没有文场伴奏,剧目多反映民间生活。后来随着发展,加入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加丰富多样。

传承保护

五音戏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为题材,表演形式婉转妩媚,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纯朴自然的方言深受观众喜爱。五音戏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承载着民族精神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作为优秀地城文化的代表,五音戏通过表演内容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塑造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同时,五音戏也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们,使人们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通过五音戏的传播,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然而,近年来,五音戏面临着急剧变革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加之保护措施滞后和资金不足,导致其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面临着资金和演出市场等问题,而民间的零星班社组织规模小、水平不高、人员参差不齐,创作队伍薄弱,艺术研究滞后。

为了保护和传承五音戏,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通过“五音戏进校园”活动,将五音戏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此外,也建立了具有保护、展示、教育、研究功能的纪念馆,并培养年轻演员以确保传承延续。

2019年,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和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成为五音戏项目保护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对五音戏的保护和传承。

0 点赞

本文地址:https://www.baikehao.com/177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